日期:2021-06-10 19:13:12
第一百一十四章 张世杰建城海上
天象再现亡国之兆,崖山之上的流亡朝廷,终日惶惶不安。当忽必烈获知南宋朝廷落脚崖山之后,一个彻底灭亡南宋海上残余力量的军事任命又从大都下达了。
在蒙古年轻一代的将领中,此次全权负责肃清南宋残余势力的统帅不是伯颜,不是阿术,也不是阿里海牙。而是那个在襄阳之战中才开始崭露头角的张弘范。
也许是忽必烈觉得此时剿灭南宋的残余势力,张弘范就足够;也许是忽必烈认为,让这个北方的汉人去亲手终结南方汉人的流亡政权是最合适不过;也或许是忽必烈觉得,让张弘范这个族弟,最终去将作为堂哥的张世杰击败,是张氏家族的宿命所在。
带着忽必烈的最后使命,张弘范出发了。在出发之前,张弘范推举了昔日的同僚李桓作为他的副帅。
不久之后,在三年前文天祥逃离的那个地方—通州,张弘范在海上检阅着南下灭宋的蒙军舟师。
虽说此时张弘范的战船不如东南沿海的张世杰坚固、体大;兵员不如张世杰人多、将广,但是在张弘范看来,对付如今已经是穷途末路的张世杰来说,已经足够了。
随后,张弘范沿着文天祥三年前逃亡的轨迹出发了,经温州、福州、泉州、漳州、潮州,一路肃清了南下路上的零星反抗,往广东沿海袭来。
在张弘范自海路一路南下之时,李桓也经由江西杀入广东。而他主要击杀的对象,便是文天祥残部。就在文天祥被李桓赶至狭小的粤东之地时,张弘范的水师又自潮州登陆由东往西夹击文天祥而来。
公元1278年十二月,在张弘范和李桓二人的合力围剿之下,逃至广东海丰的文天祥在五坡岭遭遇蒙军袭击。自杀未成的文天祥,兵败被俘虏。从此,文天祥所领导的赣南,粤北的抗蒙烽火就此熄灭。而自张世杰将朝廷从碙洲岛迁往崖山之后,阿里海牙部蒙军又渡海攻陷琼州(海南岛)。
一个月之后,在西南的川蜀大地,经过了一年大旱,水源枯竭,饿殍遍地的钓鱼城,在从忽必烈那里取得了“止杀令”之后。守将王立,打开了为大宋坚守了三十余年的钓鱼城大门。一座永不可被攻陷的山城,以投降的方式,结束了自身的使命。
钓鱼城开门投降之时,参与守城的三十六名将军,背靠钓鱼山,往南而拜,以集体自杀的方式,自殉于川蜀抗蒙的最后一面大旗之下。钓鱼城之后,除了云南通往四川的凌霄城还在坚守之外,西起川蜀,东至江淮的数千余里土地上,再也没有大宋的旗帜飘扬。
…
日期:2021-06-12 16:17:26
公元1279年正月,南宋崖山的行宫草木萧瑟,没有新年来到的欢乐气氛。
散布于海上的宋军细作,已然发现广西的蒙军自琼州海峡往东而来,张弘范已经引军自东向西往崖山而来,自粤北南下的李桓已经进驻广州。
崖山之上的张世杰似乎已经预见了自己和整个流亡朝廷的结局。
崖山银洲湖的海面之上,张世杰正在指挥着军兵在远洋的战船之上紧张忙碌着。此时,从崖山之上望去,脚下的数千艘战船,布满崖门之内的海面。张世杰正在指挥众人,将这些巨型战舰,全部以铁索相连。
数天之后,一座坚如磐石的“水上舟城”坐落于银洲湖的海面之上。
在这座水上坚城建好之后,张世杰吩咐众人以海泥涂抹船身,并周身挂满水桶。水寨四周,以长木抵御蒙军舟师的进犯。一切准备就绪,在张世杰的眼里,眼前的这座水上坚城,蒙军的舟师冲撞不动,火攻不动,就连海上的一般风浪,也无法动摇眼下的由数千艘战船相连的水上城池。
如此布阵,貌似一切都无懈可击!
此时,殿前统帅苏刘义却发现了问题。向张世杰言道:“将军建城海上,为何弃出海口不守?北军若以舟师堵塞海口,我军则进退无路。”
张世杰言道:“连年流亡海上,你不觉得累吗?这样下去,何时才是个头?”
苏刘义吃惊的说道:“这么说,你是打算背山面海一战了?那你有没有想过,若是战败,皇上该当如何?太后该当如何?”
对于苏刘义的问题,张世杰平静的言道:“皇上和太后会理解的,百官也会理解的,与每日担惊受怕相比,解脱了不是更好吗?”
苏刘义:“你…。”
见苏刘义说不出什么,张世杰便接着说道:“这或许是最好的结果吧。殿帅还是回至行宫,请太后与陛下移身海上吧!”
苏刘义道:“张枢密,你可要想好了。如此一来,所有的荣与辱,功与过,罪与责。在这场战争之后,都将归诸于你我的身上。后世之人,该如何评判我们这些人?亡国罪责,我等如何承担的起?”
张世杰闭目静听着崖山海面吹荡了千年的风声,静静言道:“眼下之事都已顾及不过来,身后之名,就随他去吧!如若不幸战败,以致亡国,那便让所有的罪责,都归于我一人之身吧!”
苏刘义听完张世杰所说,转身离开。回到了崖山的行宫之内,苏刘义将张世杰的意思尽数汇报给了杨太后。行宫之内的杨太后显示出了作为一个太后在最后时刻的刚强,向苏刘义言道:“就依张枢密所言吧!流亡了这么久,端宗皇帝如今也已经故去,我是真的累了!”
得到杨太后的首肯,苏刘义又奉命来到帝宫之内。
此时帝宫之内,左丞相陆秀夫正在教小皇帝赵昺读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陆秀夫一字一句耐心的教着,当小皇帝赵昺读到“齐家”之时,却突然不解的问道:“陆丞相,为什么我们一直生活在海上呢?我们的国,我们的家在哪里?我想回家。”
陆秀夫听完,眼睛红润的言道:“会回去的,一定会回去的!这大海的北方就是陛下您的国,您的家。陛下现在当学好为君之道,将来回去之后才能将整个国家治理好。”
小皇帝赵昺眨着明亮的眼睛高兴的说道:“陆丞相,你说的是真的吗?我不久就可以回家了是吗?”
陆秀夫神色凝重,但却异乎坚定的说道:“陛下您一定可以回家的,陛下您长大后也一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君王。”
得到肯定的小皇帝兴奋的问道:“那陆丞相,朕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君王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陆秀夫一字一句的耐心教导着小皇帝。
不忍将这场教学打断的苏刘义最终还是用他那武官独有的粗犷声音让这场启蒙教学停了下来。
“禀告皇上和陆丞相,蒙军此时已由海陆三方,进逼崖山而来。张枢密请皇上,太后以及丞相等人即刻移身入海,与北军决战于大海之上。”
小皇帝听闻又要打仗了,吓得缩在了陆秀夫的怀里。陆秀夫怀抱着小皇帝安慰道:“陛下别怕,张将军会保护你的,老臣也会一直陪着你的。”
紧接着陆秀夫又向苏刘义问道:“太后同意了吗?”
苏刘义简单明了的说道:“同意了!”
听闻太后已经同意,陆秀夫便对小皇帝说道:“既然如此,那咱们就收拾收拾,准备登舟吧”。
小皇帝懂事的点了点头。
随着皇帝太后以及文武百官相继登舟移驻海上,大批的将士和随行家眷以及内宫人员在数日间便已安顿于大海之上。
两两相对的崖山和汤瓶山上,张世杰重兵屯守,以护卫这海上坚城的砍柴取水之路,保证“海上坚城”日常生活的柴薪和淡水供应。而两岸之上的行宫千间,此时在张世杰的眼里似乎已经没什么用了。
此战,是决死之战。无论胜利与否,崖山之上的行宫都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一把火烧了它,反而能断了海上将士回归陆上的希望,激励将士殊死一搏的勇气。
在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火之中,崖山之上的千间行宫,迅速化为一堆瓦砾。众人看着两岸之上的映天火光,应该已经知道这一切都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