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62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史可法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深刻地表现出了古代的忠臣的本质。从民族的角度看,史可法是联虏平寇的主要倡导者,对满清统治集团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哪怕是在图穷匕见的时候,还有着非常软弱无能的表现和举动。他在清军入关后既不主张收复失地,也不愿意对可能地入侵的严加防范。诚然,当时的情况有许多事情是史可法个人不能左右的,但是当机会到来时,他甚至不愿意去做一些有意义的尝试(高杰事件)。在同样艰难甚至在后来更艰难的时局下,许多仁人志士前仆后继,给予清军沉重的打击,其功绩强于史可法百倍不止。然而后来的许多人把史可法视为忠臣和爱国者,无非是在殉节者中史可法地位最高,私德上无可挑剔,符合了封建时代的道德要求。在封建社会,忠诚是对君主的忠诚。只要你忠于皇帝,无论是残酷镇压自己的同族,还是和异族合作,都是不值一提的。史可法忠于明室,城破殉节,就足以成为忠臣的典范。什么?你说他曾经想和野蛮人一起镇压本民族劳动人民、杀害自己的同胞?一群吃不饱饭的造反的农民,早该全都杀了,谁和他们是自己人?怎么会因为民族这样的小事,玷污了我们史阁部的牌坊呢?

当然,我并不是说,史可法一无是处。考虑到后来各大军阀的不战而降,史可法反对收复北方,可能也是基于对藩镇的理解,知道藩镇们不愿意为收复失地流血牺牲。但是,在同样的时代,有陈子龙等有识之士提出了自强之道,主张依靠自己的力量击败敌人,陈子龙最后也死于抗清斗争。相比之下,史可法对清朝卑躬屈膝,完全不愿意做最坏的打算,甚至没有发表过什么自立自强的言论,就连做高杰儿子的义父都出于偏见不愿答应。评价一个人时,我通常是怀着较为谦虚的态度,如果他做了很多事但是取得的成就很小,我往往会先看他所处环境和具备的客观条件。但是如果一个人毫无作为,那随之而来的恶果只能是咎由自取 。不管实际效果如何,史可法生前并没有试着为汉民族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哪怕和后来的许多抗清志士相比,无论是主观目的还是客观行动,都称不上对民族有益。连德高望重的史阁部都如此,何况其他人呢?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