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24 10:41:34
第七十六节 隆中织梦
上一节我们聊到,刘备的三顾茅庐让诸葛亮很感动,这个二十七岁的年轻人最终决定出山为这个四十七岁的大叔指点迷津。那么,刘备为什么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诸葛亮在草庐里到底对刘备说了些什么呢?
三顾茅庐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小说《三国演义》对这三次探访有非常生动精彩的描述,可惜是假的。历史上对三顾茅庐的全过程只有五个字的记载: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只能给我们两个信息,第一,刘备一共去了三次;第二,只有第三次才见到。所以我们熟知的三顾茅庐的精彩故事完全是小说家杜撰的,至于那些把三顾茅庐和营销学联系起来的人更是无中生有牵强附会。
很多人都认为,虽然三顾茅庐的具体过程没有记载,但刘备之所以去了茅庐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必然是诸葛亮故意躲着刘备,目的则是考验刘备的诚意。
这一说法其实欠妥,原因有两点:
第一,刘备是朝廷亲封的左将军、宜城亭侯,如今深入乡野,亲身探访,这还不能说明诚意吗?
第二,这种说法塑造出的诸葛亮形象很不好,一副恃才傲物的清高模样,戏弄别人,抬高自己。
其实,“三顾茅庐”和“青梅煮酒”一样,都是被后人过度解读了。徐庶说诸葛亮“可就见,不可屈致”,既然诸葛亮不是能召见来的人,当然也不是能在家里坐得板板整整等着领导慰问的人。
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前必然没有通知诸葛亮,诸葛亮也不是宅男,也不会天天在家,刘备能不能撞见诸葛亮全凭运气。最终的结果是刘备去了三次见到一次,这是完全合理的。
三顾茅庐其实就是这么回事。当然,刘备以贵族的身份一次次拜访平民,以长者的身份一次次拜访后辈,也足以传为一段佳话。
刘备终于在这小小的草庐之中见到了传说中的诸葛亮,二人一番对话流传千古,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也叫“草庐对”。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并为刘备设计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战略方案,从此刘备一生的奋斗就与“隆中对”分不开了。
我们今天看“隆中对”,对仗工整,文采飞扬,明显是经过二次加工的。因此,我们没有必要逐字逐句翻译,只要领会其中战略思想便可。
刘备开门见山,对诸葛亮说:现在国内形势不太好,皇帝又掌握在奸贼曹操手中。我自不量力,想要为天下伸张正义,然而水平有限,屡战屡败,终于混到今天这个份儿上。但是我不服,我要继续干,先生您给我出出主意吧。
刘备的话里泛着辛酸和苦涩,但也让人对这位百折不挠的豪杰肃然起敬。
诸葛亮看刘备这么惨,便先给他灌了碗心灵鸡汤暖暖身子。
诸葛亮说:强弱这种事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曹操不就是你最好的榜样吗?和袁绍相比,曹操要名气没名气,要实力没实力,但是曹操最终打败了袁绍,这固然有天时的原因,但也是靠人的谋划。
刘备一听,太有道理了,说:那先生帮我谋划谋划。
诸葛亮说:现在我们最重要的是要弄到地盘,没有地盘全白搭。
刘备说:去哪里弄地盘?
诸葛亮说:曹操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现在想去他那抢地盘是疯了。扬州孙氏集团根基深厚,既有天险,又得人心,而且懂得重用贤才,我们可以和他结盟,打他们的主意就别想了。
能打主意的地方有两个。
首先是荆州,原因有两点:
第一,荆州的位置很重要,东连扬州,西通益州,是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荆州的主人刘表没有能力,这块地盘他守不住(其主不能守),不抢他抢谁?
其次是益州,原因有两点:
第一,益州很富庶,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又易守难攻。
第二,益州的主人刘璋也是棒槌一个,他的手下都等着换个聪明的老板(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诸葛亮说:将军您是皇族后裔,信义天下闻名,广纳人才,思贤若渴,只要能拿下这两块地盘并治理好,那就可以和曹、孙鼎足而立,三分天下。等到机会来了,我们从荆州、益州两路出兵,一路攻向宛城、洛阳,一路攻向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百姓们都会盼着我们光复汉室,到时候天下一举可定。
“隆中对”堪称千古第一对,诸葛亮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这与后来历史的发展全完一致。
此时,刘备可谓醍醐灌顶,一幅前所未有的清晰政治蓝图展现在刘备面前,他不再迷茫,终于认清了奋斗的方向。
其实,“隆中对”也是一个惊悚恐怖的政治阴谋。诸葛亮和刘备二人都因为战争被迫逃离家乡,他们在刘表的庇护下过上了安稳的日子。而现在,在这个破破烂烂的屋子里,他们竟然密谋如何抢劫刘表的权力和财产,这就是政治的丑陋之处。
诸葛亮最终出山跟随了刘备,君臣之间的关系日渐亲密,亲密到让关羽和张飞两个五大三粗的汉子都嫉妒了。二人找到刘备,认为他们哥仨才应该天下第一好。刘备却说:我得孔明,如鱼得水,你们就不要再说了。
不说就不说,二人嘟囔着走开了。
如鱼得水,这是刘备创造的高频成语。
诸葛亮战略规划的第一步就是夺取荆州,因为刘表守不住,反正你守不住,不如给我。那么,刘表是什么人呢?他为什么守不住荆州呢?
下节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