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23 08:41:57
第七十五节三顾茅庐
上一节我们聊到,诸葛亮隐居隆中十年,韬光养晦,安贫乐道,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那么,刘备是如何请诸葛亮出山的呢?
其实,很多人对诸葛亮“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自述是有看法的,既然你“不求闻达”,那你后来还出山干什么?显然不是心理话。
事实上,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到处都是腥风血雨,别说诸葛亮了,就算是曹操、刘备甚至汉献帝,又有谁敢保证自己一定能活到明天呢?人总有最高目标和最低目标,最高目标当然是钱越多越好,官越大越好,活得越久越好。最低目标则是健健康康,平平安安,老婆孩子热炕头。
诸葛亮认为自己能达到人生最低目标就很满足了,这是心理话。因为汉末三国时期,人口死亡率可能达到90%甚至99%以上,只要能活下来,你就是百里挑一的幸运儿了,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诸葛亮的圈子比较小,和他关系好的名士就那么几个。诸葛亮也不像荀彧、郭嘉一样到处去应聘,当个农民也挺好。
刘备屯兵新野时,一个叫徐庶的人前来投奔。喜欢玩三国游戏的人都知道,徐庶在游戏中的智力设定和曹操的顶尖谋士差不多。其实历史上关于徐庶的记载非常少,《三国志》中徐庶是没有传的。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庶先名福,本单家子。”
小说《三国演义》以此为据,说徐庶原名单(shàn)福。其实“单(dān)家”是庶族的意思,徐庶的原名是徐福,不是单福。
刘备非常欣赏徐庶,也很器重他,而徐庶正是诸葛亮为数不多的好友之一。徐庶借机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说:那你把他叫来吧。
徐庶心里想,人家要是肯出山,早就在国企找到工作了,还轮到你一个野生的民营公司?
徐庶说:这个人绝对不是召之即来的,还是请将军亲自去见他吧。刘备想想,去就去吧,万一有惊喜呢。
刘备一共去了三次,最终见到诸葛亮,这就是三顾茅庐的故事。
然而除了三顾茅庐,关于诸葛亮的出山,还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登门自荐。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及《九州春秋》记载,诸葛亮是亲自去见的刘备,当时很多宾客在坐,刘备也没把这个小了自己二十岁的年轻人放在眼里。等到众宾客都散去,唯独诸葛亮还没走,刘备也没管他,自顾自地用牛毛编织工艺品。这个是刘备以前的活命手艺,现在的业余爱好。
诸葛亮说:将军您应该有更远大的志向,怎么能醉心于编织业呢?
刘备说:你说的这是什么话,我不过是为了解闷儿罢了。
诸葛亮说:您认为刘表和曹操比怎么样?
刘备说:比不过。
诸葛亮说:那将军您和曹操比怎么样?
刘备说:比不过。
诸葛亮说:既然都比不上,而将军的手里才几千兵马,那怎么抵抗?
刘备说:我就是为这个发愁呢,你说怎么办?
诸葛亮说:您应该告诉刘表,让荆州闲散的人口都申报户口。该交税交税,该当兵当兵,这样既可以充实自己的力量,又可以避免惊扰荆州本地人。
刘备觉得诸葛亮真是个人才,于是把他当做自己的重要谋士。
为《三国志》做注的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认为,史料之间由于来源不同,彼此之间记载有出入是很正常的,但诸葛亮的《出师表》已经明确表示是刘备先找的诸葛亮,而不是诸葛亮先找的刘备,这两种记载差别如此之大,实在太奇怪了!
其实,裴松之不必奇怪,应该大胆地否定《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载。许多年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的已经很清楚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虽然诸葛亮说这话的时候刘备已经死了,但跟随刘备的一班老臣许多还在世。如果诸葛亮明明是登门自荐却硬说成三顾茅庐,那即便这些老臣畏惧诸葛亮位高权重,不敢当面反驳,在背后也会嘲笑他,诸葛亮至于厚颜无耻到这种地步吗?
另外,《魏略》中诸葛亮提出的建议本身就有问题。当时大战在即,诸葛亮却认为应该首先搞好人口普查工作,这哪里是一时半会儿能搞定的?
所以登门自荐说绝不可信。
然而有一些人认为三顾茅庐不可信,至少在逻辑上讲不通。
原因有三点:
第一,诸葛亮一定要出山,刘备不来请他三次难道他就老死隆中?
第二,诸葛亮需要一个人,刘备需要一群人,所以诸葛亮更着急。
第三,以诸葛亮的智慧应该是他先发现刘备,而非刘备先发现他。
持这种观点的人明显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他们质疑诸葛亮的理由,全都是建立在“诸葛亮一定会出山”的基础上。
请问,谁说诸葛亮一定要出山的?
姜子牙七十二岁才遇周文王,如果他七十一岁的时候就死了,这一生不也就是个荒野村夫吗?谁能知道这世间上还有这样一位绝世奇才?我相信,历史上没有留下姓名的“姜子牙”和“诸葛亮”多的是,他们只是运气不好,没能等到自己的周文王和刘先主。
刘备的三顾茅庐让诸葛亮很感动,这个二十七岁的年轻人最终决定出山为这个四十七岁的大叔指点迷津。那么,刘备为什么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诸葛亮在草庐里到底对刘备说了些什么呢?
下节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