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27 08:26:15
第七十九节 兵临城下
上一节我们聊到,刘表死后,众人便拥戴刘琮做了荆州牧。那么,乱局中,刘备能浑水摸鱼得到荆州吗?
刘琮继承刘表的荆州牧后,为了安慰一下哥哥,便将刘表的成武侯印给了刘琦。就分了这么点家产,刘琦自然非常不高兴。他将侯印重重摔在地上,准备发兵找弟弟算账。
但此时曹操已经来了,刘琦不敢轻举妄动,说不定自己远离政治中心还安全点。
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蒯越、韩嵩、傅巽(xùn)这些荆州的谋臣们一致主张投降。
但是刘琮不愿意。
刚坐上老大这把椅子,屁股还没坐热就要挪走,是谁谁都不愿意。
刘琮说:我们有荆州这么大一块地盘,一边守着先君留下的基业,一边观察天下形势,怎么就不行呢?
傅巽说:道义上是顺是逆自有其道理,形势上是强是弱自有其的态势。我们以人臣拒人主,以地方抗中央,以刘备敌曹公,这三点哪个都不合适。将军认为自己与刘备比怎么样?
刘琮说:比不上。
傅巽说:如果刘备不能抵挡曹公,那荆州是曹公的;如果刘备能抵挡曹公,那荆州是刘备。所以将军您就别想太多了。
这话说得刘琮无法反驳。
在我们的印象里,投降派都是奸臣,他们厚颜无耻,卖主求荣,但事实并非如此。比如蒯越、韩嵩、傅巽等人的这次投降建议就非常有道理。打赢了是刘备的,打输了是曹操的,不管怎么样都不会是刘琮的。既然如此,何必冒着生命危险替别人拼这一枪呢?从刘琮的角度讲,投降确实是最好的选择。
傅巽等人的分析可不是危言耸听。刘备和诸葛亮一直觊觎荆州,而“隆中对”里,诸葛亮告诉刘备,能拿下荆州的原因就是“其主不能守”。
那“其主不能守”怎么办呢?
我们来守。
换句话说,取荆州的策略就是刘备挺身而出帮刘表守荆州,从而获得实权,继而占有荆州。只不过刘表最终没能挺到曹操来,而傅巽等人又帮助刘琮识破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奸计。
刘琮想学刘表割据荆州的梦想破灭了,他知道众人说得确实有道理,便派人向曹操投降了。
就这样,在蒯越等人的影响下,刘备失去了一个得到荆州的大好机会。
当时刘备驻地已经从新野后撤到了樊城,注意,刘备也好,诸葛亮也好,从未火烧新野。
刘备总感觉有些不对,曹操眼看着就来了,襄阳那边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刘备派人问刘琮,刘琮这才派了名士宋忠去通知刘备自己准备投降。
此时曹操已到宛城,刘备大惊失色,对宋忠说,你们怎么这样做事,不早通知我,大祸临头你们才说,是不是太过分了。刘备气得拔出佩刀说,我就是砍了你的脑袋都不解恨,杀你我都觉得可耻。滚!
其实这事儿宋忠很冤枉,他就是个传话的,是否投降曹操也不是他能决定的。
赶走宋忠后,刘备赶紧找部下商议。其实也没什么可商议的,想活命只能跑路。刘备带着部下向南撤退,路过襄阳的时候,诸葛亮建议刘备干脆攻取襄阳。
这个计策可行吗?
可行。
刘琮已经决定投降了,荆州马上易主,襄阳城的将士们没有任何必要再为刘琮死战。
但是刘备拒绝了这个提议,理由是不忍心。刘备的这个回答很奇怪,拿下荆州是他和诸葛亮早就商量好的战略方针,怎么事到临头又不忍心了?难道仅仅是因为荆州的拥有者从刘表变成了刘琮?难道刘备不忍心欺负小朋友,只忍心欺负老头子?
清代学者黄以周在《儆季杂箸史说略四》中认为,刘备不肯攻刘琮是因为害怕曹操(其心实怯于操兵耳)。
黄以周为什么会认为刘备害怕曹操呢?
这主要是来自《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魏书》的一段记载。
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闪击刘备于徐州,刘备当时认为袁绍马上就要攻过黄河了,曹操必然无暇顾及自己。然而很快斥候探明,曹操本人亲率大军前来。刘备大惊失色,但是仍然不肯相信曹操来了(备大惊,然犹未信),便亲自带了几十名骑兵去查看,果然看见了曹操的帅旗,刘备都吓傻了,丢下众人疯狂逃命(自将数十骑出望公军,见麾旌,便弃众而走)。
这段记载中的刘备实在是太窝囊了,看见曹操简直像老鼠见了猫。但我们之前已经论证过,刘备是一个有胆色的英雄,绝不至于如此。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就说,“计备必不至此,《魏书》多妄”。
《魏书》多妄,这是一个中肯的评价。作为魏国官方史书,褒曹贬刘在所难免,但过分了反而显得太假。
事实上,刘备到达襄阳时,曹操刚到新野,刘备虽然有相对充分的时间攻下襄阳,但绝对来不及布防,所以攻下襄阳也没用。这个道理诸葛亮当然也懂,因此他建议攻城的原因不是为了占据襄阳抵抗曹操,而是为了带着刘琮一起撤退,挟刘琮以令荆州。
刘备决定换种方式。
刘备在襄阳城下邀请刘琮和他一起走—小朋友,你要相信叔叔哦。
然而刘备并没能打动刘琮,在刘琮眼里,曹操还没兵临城下呢,刘备已经兵临城下了,刘琮吓得站都站不起来。
刘琮不愿意跟刘备走,但是有人愿意。那么,哪些人愿意跟刘备走呢?他们又为什么要跟着刘备走呢?刘备走得顺利吗?
下节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