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28 09:38:06
第八十节 当阳之败
上一节我们聊到,刘琮不愿意跟刘备走,但是有人愿意。那么,哪些人愿意跟刘备走呢?他们又为什么要跟着刘备走呢?刘备走得顺利吗?
当时,荆州一部分士人及大量百姓共计十余万人跟着刘备一起跑了。士人愿意跟着刘备走,多半是被刘备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愿意为其效力。可百姓为什么也背井离乡跟着刘备跑了?
清末民初学者钱振鍠(huáng)认为,荆州百姓担心曹操屠城,这才不得不跑。
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毕竟曹操当年屠杀徐州的事情大家还不至于这么快忘掉。
但有学者不以为然。这种观点认为曹操屠杀徐州后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曹操已经吸取了教训,断然不会再做这种蠢事。这种分析当然是合理的,但未免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如果你是荆州百姓,你敢用自己和家人的脑袋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吗?
离开襄阳后,刘备的目标就是南郡的治所江陵县,江陵是荆州重镇,粮草、武器储备充足。刘备若能占据江陵,再将这十几万百姓中的壮丁武装一下,还是有一战之力的。但刘备拖兵带民,一天只能走十几(汉)里路,因此不得不让关羽带几百条船,走水路先行到达江陵。
有人对刘备说,别看咱们十几万人,有武器装备能打仗的一共也没多少,万一曹操追上来了,怎么和人家打?不如扔下百姓,加速行军,尽快到达江陵。
这条建议是谁提的?史书没有记载。从军事角度说,这条建议没有任何问题,但在道德层面上就非常残酷了,因此历史隐去了这个人的姓名。
刘备不忍心丢下百姓,只能继续慢悠悠地走着。
曹操接受刘琮的投降后,又马不停蹄地亲自带领五千精锐骑兵追赶。曹操为什么敢把荆州诸将留在自己身后呢?难道他不怕刘琮等人降而复叛吗?
不怕。
因为曹操知道,一个人开城投降就意味着他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付给了对方,这显然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服从。只要曹操别再看上蔡氏,张绣的故事是不会重演的。
当时还真有一个叫王威的人对刘琮说,现在曹操全力追击刘备,定然没有防备。只要将军给我几千兵马,我就可以设伏擒获曹操,到时候咱们就统一天下了。
刘琮没敢干。
为了追击刘备,曹操亲率五千虎豹骑一日一夜追了三百多(汉)里。我们之前说过,汉代1里,相当于415.8米,那300汉里就约等于现在的250里。要知道后世无敌于全世界的蒙古骑兵有记载的最快速度是一天190里。
刘备,面对疾风吧!
最终,曹操在荆州南郡的当阳县追上了刘备。想当年延津之战,曹操带着百姓跑被刘备追上了,现在刘备带着百姓跑被曹操追上了,历史就是这么调皮,总爱开玩笑。
双方交战的地点是当阳县的长坂,小说《三国演义》说是“长坂坡”,其实“坂”就是“坡”的意思,“长坂坡”是画蛇添足。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一心逃亡的刘备自然不是曹操的对手,被打得狼狈不堪,连老婆孩子都顾不上,只能和诸葛亮、张飞等人带着几十个骑兵仓皇逃走,这已经是刘备第四次丢了老婆孩子了。
刘备的谋士徐庶的老母在混乱中被曹军擒获,这让徐庶很尴尬,不去投曹,不可能指望敌人替你娘养老,毕竟曹操不是开养老院的;若去投曹,那也太不讲究了,刘备现在正处于最危难的时刻。思前想后,徐庶还是辞别了刘备,奔赴曹营而去。自古以来,忠孝往往不能两全,而刘备也是个通情达理的人。
曹军眼看就要追上来了,关键时刻,张飞亲率二十名骑兵断后。张飞“据水断桥”,大吼一声:我乃张益德(张飞字益德),来,决一死战。
曹军没有敢上来应战的,张飞为刘备的撤退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张飞的英勇没话说,但“据水断桥”这一描述却让人有点糊涂,桥都断了,还“敌皆无敢近者”,说明曹军不是怕张飞,是怕掉河里了。
“据水断桥”的真正意思不是把桥拆了,然后双方隔空对骂。据水,就是依据水流之利;断桥,就是阻断桥梁之路。据水断桥的意思是靠据水来断桥。当然,张飞吓退的肯定也只是曹军的小股部队,可能只有几十人,最多几百人。
曹军既然已经追了上来,刘备知道自己来不及去江陵了,他斜趋汉津,恰巧遇到了关羽的船队。关羽走水路,速度应该远远快于刘备。为什么二人会在此相遇呢?如果关羽到了江陵,为什么不趁机占据那里?如果关羽没到江陵,是什么原因让他中途折返?由于史料有限,我们只能做一个最合理的推测,那就是关羽到达江陵后,江陵守将根本就没搭理他,你算哪根葱,来我这发号施令?关羽无力攻城,只能退走。这样看来,如果当时刘备强攻襄阳俘虏刘琮,那确实方便多了。
刘备乘上关羽的船渡过了沔水,又遇到了刘琦,最终大家一起到安全撤退到了夏口(夏水入江口)。
此时,江东集团派使者鲁肃来到夏口后见刘备。鲁肃问刘备有何打算,刘备说,我和苍梧太守吴巨有交情,想去投奔他。苍梧郡在交州,如果真跑到那里去,下一步就是出国了。刘备、关羽、诸葛亮等人可能会被写进外国的历史里。
鲁肃强烈建议刘备与江东结盟。作为荆州的邻居兼世仇,江东集团终究是绕不开的话题。那么,江东集团又是一个什么情况呢?
下节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