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英法联军在与太平军作战中曾经表现活跃,但在李秀成率主力进兵后,却逐渐选择按兵不动,消极应付。朝廷一度很是惊疑,甚至猜测洋人是不是已经暗地里与太平军达成了某种协议。李鸿章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是洋人既非与太平军私通,也不是要故意坐观成败,而是慑于太平军之兵威,不敢出战。
1862年7月7日,英国公使卜鲁斯收到了外相罗塞尔的训令。这份训令实际上早就从伦敦发出了,只是经过三个月的时间才寄到卜鲁斯手中。当时罗塞尔获悉了太平军攻克宁波并将进攻上海的消息,于是代表英国女王,批准了何伯关于对太平军采取攻势行动,用以武装防守上海及其他通商口岸的计划。
何伯虽然得到了本国政府的支持,但英法联军的指挥权已掌握在士迪佛立手中,而士迪佛立又不敢出战。两人在是否要再次出兵进攻太平军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最终谁也拿不出一个令双方信服的方案,结果便造成在1862年的整个夏天,英法联军几乎毫无动静。
在英法联军暂停作战的这段间隙,他们所留下的空缺被淮军和常胜军完全填补。
先前李秀成所发动的春季攻势,其战事主要集中于浦西,但在浦东方面太平军仍占有优势,不过一个叫刘铭传的淮军营官却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式,率先改变了这一局势。
与湘军将领多为投笔从戎的书生不同,淮军营官中仅李鸿章的门生潘鼎新一人为举人,其余营官,张树声是团练,吴长庆是守备,程学启是降将,刘铭传是盐枭,没有一个是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由于李鸿章所长者为事功而非学术,所以他的择才观也与曾国藩不同,他偏爱的淮军将领,第一当然是程学启,其次便轮到了刘铭传。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