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82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21-11-24 09:54:13

44东汉对待匈奴,究竟应该分而治之,还是应该亡其国灭其种?(1)

衣赐履按:上一回,我们讲到东汉政府赐给南匈奴栾提比单于荔枝,考虑到当时的运输条件和保存条件,我倾向于认为,赐的是荔枝干儿,而不是鲜荔枝。但是,这几天看《后汉书·孝和帝纪》,里面有这样的记录: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驿,五里一堠,由驿马昼夜传送,奔腾阻险,死者继路…和帝考虑到这些东西劳民伤财,就下诏把运送荔枝、龙眼的差事取消了。看了这一段描述,我有些愕然—难道,赐给匈奴的,真的是鲜荔枝?

好了,我们继续。

前面讲了,公元50年,夏季,被南匈奴俘虏的北匈奴薁鞬左贤王带领旧部及南匈奴的五位骨都侯,共计三万多人,叛变北逃。快到北匈奴王庭时,发生内讧,所有扛把子级别的大哥们全部被砍死,只剩下五位骨都侯的儿子们各自拥兵独立。到了冬季,这五位小爷扛不住了,率领部众三千人回归南匈奴(夏季,三万人叛变;冬季,三千人归来。损失十分之九),北匈奴栾提蒲奴单于派兵追击,又把他们全抓回去了。南匈奴栾提比单于发兵攻击北匈奴部队,被人家打得七荤八素,狼狈逃回。刘秀得到汇报,下诏让栾提比移居西河郡美稷县(内蒙古准格尔旗),命中郎将段彬、副校尉王郁留驻西河郡护卫栾提比。又命西河长史(秘书长)每年冬天带领二千骑兵、五百免刑囚徒协助中郎将护卫栾提比,冬天屯驻,到夏天时撤回,从此成为常例。

这一段透露出一个信息,即,北匈奴南下侵犯,一般是在冬季。推而广之,匈奴没有分裂的时候,侵犯中国北疆,当也以冬季为主。为什么?主要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平时要放牧,赶着牲口到处跑,没功夫骚扰中国,猫冬之后,最富裕的就是时间了;二是可能碰到灾年,冬天熬不过去,只好到中国来打秋风。

南匈奴移民西河郡以后,依旧设立诸部落王,协助汉朝戍守边疆。栾提比派韩氏骨都侯驻守北地郡(宁夏吴忠市西南金积镇),右贤王驻守朔方郡(内蒙古磴口县),当于骨都侯驻守五原郡(内蒙古包头市),呼衍骨都侯驻守云中郡(内蒙古托克托县),郎氏骨都侯驻守定襄郡(山西省右玉县),左南将军驻守雁门郡(山西省朔州市东南),栗籍骨都侯驻守代郡(山西省阳高县),他们都统领部众替郡县当耳目侦察动静。

从这一段,我们可以判断,南匈奴在汉匈共同决策下,比较广泛地渗透到中国北方各郡之中,这很可能为后来中华北方民族的血统大融合,准备了物质条件。

北匈奴栾提蒲奴单于十分惊恐,送回了不少被掠走的汉人,向汉朝表示善意。北匈奴时不时南下袭击南匈奴,但是在经过汉朝边塞的亭障碉堡时,都会声明说,我们只是讨伐叛徒栾提比而已,决不敢侵犯汉朝百姓。

公元51年,北匈奴遣使到武威郡(甘肃省武威市),提出要和亲(我理解,此处的和亲,不一定特指要求与汉朝联姻,应该是指合和亲善的意思)。刘秀召集公卿大臣讨论,大家吵来吵去,吵不出个结果。最后,皇太子刘庄说:

南匈奴新近归附我们,北匈奴害怕我们帮助南匈奴去讨伐他们,所以对我们的政策非常关注,也跑来归附。如今,我们并没有为南攻北,反而与北匈奴建立外交关系,我担心南匈奴将有二心,到那时,声称投降的北匈奴也不会再来了。

刘秀捻着胡须琢磨,认为太子说的不错,于是,告知武威太守不要接待北匈奴使者。

日期:2021-11-30 15:46:56

44东汉对待匈奴,究竟应该分而治之,还是应该亡其国灭其种?(2)

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两人都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上书说:

匈奴贪利,从来没有礼仪、不讲信义,日子不好过的时候,就向我大汉叩头称臣,稍微缓过劲儿来,就侵犯边界大肆掳掠。如今,北匈奴遭到瘟疫,百姓大批死亡,牲口也病死了一大半,再加上连年旱灾、蝗灾,可以说赤地千里,困顿不堪,实力抵不上汉朝的一个郡。万里之外的性命,悬在陛下之手。这样的福运不会再来,大好时机转瞬即失,岂可为了所谓斯文道德,而放弃军事打击呢?现在应当命令将领进驻边塞,悬以重赏,命高句骊王国(首都国内城,吉林省集安市)、乌桓部落(河北省北部)、鲜卑部落(此时鲜卑部落已自内蒙古东部南迁至西辽河上游一带、乌桓部落的原居地),攻击北匈奴东部。征发河西四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以及天水郡(甘肃省甘谷县)、陇西郡(甘肃省临洮县)境内的羌胡部落,攻击北匈奴西部。如此,不过数年,北匈奴势必灭亡。我们担心陛下仁慈恩厚,不忍开战,而参谋之臣又犹豫不决,使本可流传万世的功业,不能在圣明的今世建立!

刘秀以诏书回答,说:

…如今,国家对老百姓没有恩德,天灾人祸,变乱不断,百姓惊恐,我们现在连自己都不能保全,又为什么要去经营遥远的塞外呢?我们真正的祸患,未必在于外患,恐怕还在萧墙之内。更何况,北匈奴仍然十分强大,我们边境驻军垦田,主要是为了加强戒备,很多传闻,与事实真相差距很大。如果真的能以一半国力消灭强敌,我当然毫不犹豫。但如果时机未到,不如让人民休养生息。

从此,将领们不敢再建议用兵。

显然,刘秀对向匈奴动武的热情并不高,臧宫、马武两位大将,这么有诱惑力的提议,竟然被刘秀断然拒绝了。他说,如果能以一半国力消灭强敌,他都会毫不犹豫开打,也就是说,面对北匈奴,刘秀认为,哪怕消耗了汉朝一半国力,也打不下来。我倾向于认为,刘秀的判断是比较准确的,没有被将军们一忽悠,就热血上头,把国家和老百姓再次拖入战争的泥淖之中。

实际上,刘秀的对外政策,极为后世的“爱国者”们所诟病,对刘秀不打匈奴,不接受西域各国归附,极为愤怒。似乎,如果按照臧宫、马武的建议,一举灭掉匈奴,则中国北方从此和平了。

这是浅见。

这里涉及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即,如果能够消灭匈奴,要不要去消灭?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