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83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21-12-09 09:46:43

44东汉对待匈奴,究竟应该分而治之,还是应该亡其国灭其种?(3)

公元52年,北匈奴再次派出使节,进贡马匹和皮大衣,继续请求和亲,并请求传授汉朝音乐,还要求率领西域(新疆及中亚东部)各国使节一同进贡朝见。光武帝命令太尉、司徒、司空三府研究如何答复(公元51年,刘秀下诏,大司徒、大司空都去掉“大”字,改大司马为太尉。是为三公)。司徒府秘书班彪(《汉书》作者班固的老爹)说:

我听说,孝宣皇帝曾训令守边官员说:匈奴是个大国,多变狡诈,与他们交往,如果掌握了他们的真实情况,应对得法,那么他们可替我们冲锋杀敌;但如果应对失误,遭了他们的算计,就会受到轻视欺侮。现在北单于见南单于归附汉朝,害怕我们会对他们有所图谋,所以屡次请求和亲,又不远万里赶着牛羊要同我们做生意,还几番派遣地位尊贵的藩王带队,前来进贡。这些都是对外显示富强、其实想要迷惑我们的举动。依我看,北匈奴的贡品越贵重,则说明国力越空虚;求和的次数越多,他们内心其实越恐惧。然而我们如今既然没有从南匈奴获得多少好处,那么也不便与北匈奴绝交。依据安抚笼络的原则,外族致礼,无不酬答。我建议可以给他们赏赐,价值与他们进贡的物品相当即可。同时,把以前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的事,明明白白告诉他们。

这班彪也是高人啊!一句“我们如今既然没有从南匈奴获得多少好处,那么也不便与北匈奴绝交”,道出了国际交往的实质—国际交往的唯一标准,就是看能否得到利益,其他的都是扯淡。

呼韩邪和郅支,以前多有提及,此处再稍加说明。这俩单于其实是亲哥儿俩,郅支为兄,呼韩邪为弟。因匈奴内部生乱,搞了一大堆单于出来,打来打去,最后就剩下他俩。呼韩邪为南单于,臣服汉朝,受到汉朝的庇护;郅支单于为北单于,一直不服,后来被西汉都护甘延寿和副手陈汤发西域兵诛杀,匈奴重归一统。此时,栾提比又自称为呼韩邪,归附汉朝,也是行前呼韩邪之故事。班彪的意思是,让北单于好好掂量掂量,如果你不服,等着你的就是死路一条。

班彪同时呈上一封写给北单于的书信草稿,信上说:

单于不忘汉朝恩德,追念先祖订立的约定,想重修旧好,以求安身保国,这项政策十分高明。以往匈奴多次发生内乱,呼韩邪和郅支互视为仇敌,但他们同时蒙受孝宣皇帝的救助保护,所以分别派遣王子到汉朝做人质,自称藩属,为汉朝保卫边塞。后来郅支翻脸,自绝皇恩。而呼韩邪却始终不变,愈发亲附汉朝。等到汉朝消灭了郅支,呼韩邪于是得以保国传位,子孙相继为单于。如今南单于率部归附,他认为自己是呼韩邪单于嫡传之长,依照顺序当立为单于,因被人侵夺而失去王位,遭到猜忌才分裂出走。南单于数次请求汉朝出兵,想要重返故土,扫荡北匈奴王庭。为了说动汉朝,他们可是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我们当然不会偏听偏信,考虑到北单于年年进贡,欲修和亲,所以一直没有应许南单于的请求,而要成全北单于的忠孝之义(应指北单于应发自内心臣服汉朝)。汉朝凭着威望和信义,统率万国,凡太阳月亮照耀之处,都是汉朝的臣属(原文为“日月所照,皆为臣妾”,好雄壮的句子!非天朝盛世绝写不出这么牛逼的句子来。东汉初年,有这个资格,不是瘦驴拉硬屎)。对待风俗不同的蛮夷,我们在道义上不分亲疏。对服顺者,赏;对叛逆者,诛!对这一点,呼韩邪、郅支两人的遭遇就是最佳注脚。如今单于欲修和亲,也表达了诚意,还有什么顾虑,非要带领西域各国一同来进贡朝见呢!西域各国臣属匈奴与臣属汉朝有什么不同!匈奴连年兵乱,国内空虚,进贡只不过是交往的礼节,又何必献上马匹和皮大衣呢!现将各色丝绸五百匹,弓箭一套(包括弓、箭、弓箭套,以及盛放弓箭的装具一系列家伙什儿,估计比现在射箭运动员的装具复杂得多),另有箭四发(每发十二支,共四十八支),赠与单于;并赏赐前来献马的左骨都侯和右谷蠡王,每人各色丝绸四百匹,斩马剑一柄(这个斩马剑有点名堂,即后世所称的“尚方宝剑”。尚方是少府【宫廷供应部】属官,专门制作皇家使用的器物。所谓斩马,指此剑锋利,可以斩马)。单于先前曾说过,汉朝先帝赐给呼韩邪单于的竽、瑟、箜篌等乐器都坏了,希望能够再度赏赐。我琢磨着,单于现在国家尚未安定,正是秣马厉兵的时候,应以战攻为要务,竽瑟之类的东西,哪里比得上良弓利剑?因此没有相赠。朕对单于,决不会吝惜于小小物件,只要你有所需要,随时派人来要就是。

刘秀采纳班彪的建议。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