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体一方面是元嘉体的承续,另一方面又实现了艺术上的“新变”。
第一,艺术上这种“新变”体现在永明诗人自觉地追求诗歌的音韵美,《梁书·庾肩吾传》称:“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南齐书·陆厥传》对“永明体”的由来有更详细的阐述:
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齐武帝永明年间(483—493),在齐武帝次子竟陵王萧子良周围形成了一个文人集团,其中最著名的有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八人,时人号为“竟陵八友”。锺嵘在《诗品序》中说将四声用于诗歌创作是“王元长创其首,谢朓、沈约扬其波,三贤或贵公子孙,幼有文辩,于是士流景慕,务为精密”。周颙虽写有《四声切韵》,但他在诗歌创作上影响不大。王融曾计划写一部《知音论》,可惜他和谢朓又都不幸早逝,没有留下完整的论述文字。沈约则不仅著有《四声谱》,且历仕宋、齐、梁三朝,既是政坛上的名公巨卿,又是文坛上公认的领袖,所以他是永明体理论上的主要阐述者,也是永明体创作上的重要诗人。他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提出了永明体声律论的总体原则:“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在同一诗句中平仄必须交错,在两个对句中平仄必须对立,其重心无非是使诗歌音韵和谐优美。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还规定作诗应当避忌的八种毛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加上前面说的平上去入,就形成了后来人们常说的“四声八病”。四声应用于诗歌创作对格律诗的形成具有历史意义,而“八病”则是在四声基础上确立的声律规范,尽管这些规范是从反面设定的创作原则,但其出发点是要诗人避免诗歌声、韵、调的重复雷同,以达到声调的错综与和谐。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