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的知识考古(上)
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二十二中引述金榜的话说:“不通《汉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章学诚更以此志为“学术之宗,明道之要”。张舜徽先生承清儒之绪,也认为此志是“治学之纲领,群书之要删”,他诱诲及门弟子与当代学子说:“《汉书·艺文志》为书短简……如能反复温寻而有所得,以之为学,则必有如荀卿所云:‘若挈裘领,屈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张先生本人更是“从少好读是书,常置案头,时加笺记”,直到“晚年重温是书,复有笺记”,可以说,《汉书艺文志通释》(以下简称《通释》)倾注了他一生心血,是他从少至老精读此志的学术结晶。
《通释》在学术体式上属传统校雠学的叙录解题,但它不只是循文阐明辞义,也不只是随条解释书名,而是“以《汉书·艺文志》溯学术之流派,明簿录之体例”。可见,张先生对《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的“通释”,既是在“我注六经”,也是以“六经注我”。作者在该著中考辨了六经的经典化历程和权力—知识话语的形成,探寻了我国汉前各学术流派兴起的渊源、兴盛的条件和衰微的动因,考证了各个学派之间的亲缘关系及其变异,考索了各科知识产生与消亡的社会语境。由于图书在古代是最重要的知识载体,而《汉志》又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国家图书目录,它既录秘阁之书,也综百家之绪,更总知识之汇,因此,《通释》对《汉志》中每部书籍“上穷碧落下黄泉”式的考索,事实上也就成了别具一格的知识考古。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