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四十九年, 鲁隐公即位。五十一年,平王崩,太子洩父蚤死,立其子林,是为桓王。桓王,平王孙也。
平王一共在位五十一年。前四十九年的经历《史记》可以说是一笔带过,前面我们也讨论过不再赘述。平王五十一年——这一年是鲁隐公三年——三月,平王驾崩。他的儿子洩父本来是太子,但早于他去世(“蚤”即通“早”),于是洩父的儿子林即位,就是周桓王。
对于平王驾崩这件事,《左传》里的记录跟《春秋》有些不同:
三年春,王三月壬戌,平王崩。赴以庚戌,故书之。
赴,就是讣告的意思,即王室派人到诸侯国报丧。按照《左传》的说法,平王驾崩的日子其实是壬戌日,而非庚戌日,之所以《春秋》记载是庚戌日,是因为王室报丧的讣告上写的是庚戌日,《春秋》就这样记录下来了。但是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日子,为何王室会有意去修改并告知诸侯,《左传》没有解释,倒是杜预后来对此解释为“欲诸侯之速至,故远日以赴。《春秋》不书实崩日而书远日者,即传其伪以惩臣子之过也”,意思是说王室希望诸侯都能早点去参加平王的葬礼,所以把驾崩的日子往前写了几天。《春秋》之所以没有按照平王真实驾崩的日期记载而是故意把驾崩的日子提前了几天,就是为了彰显诸侯不尊重王室没有迅速奔丧——我觉得这个解释很牵强,按照“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的标准,较之于七个月而言,提前十来天(庚戌到壬戌之间十二天)其实没有多大意义。所以对于平王驾崩到底是庚戌日还是壬戌日,无外乎两种可能:一种就是《春秋》记录的没问题,就是庚戌日;另一种,则如《左传》说的平王实际驾崩日期是壬戌日,孔子写错了写成了庚戌日,而且《左传》为孔子找了个借口说是“赴以庚戌”来解释孔子为何写错——但是这里就引出我前面说的问题,就是《左传》没有继续解释王室为何要在讣告里修改平王驾崩的日期,所以杜预后来又给发挥了一下来强为解释以证明孔子的春秋笔法——我其实觉得《左传》和杜预的解释都很牵强。王室在讣告里修改平王真实的驾崩日期可能性无限为零,所以,我更倾向于《春秋》确实把日期写错了。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