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二年(1489年),王华丁忧返乡,其间安排几名本家子弟与王守仁一起讲析经义,这应当是在做科举考试的准备了。王守仁虽然日间和大家一起读书,但一到晚上,就在自己的世界里津津有味地读起诸子百家和历史之类的“闲书”来了,每每读到夜半。那几位本家同学只见王守仁的文采一天天提升得太快,一开始还以为是他天赋过人,后来得知了真相,便感叹道:“这小子的心思已经不在举业上了,我们当然就比不上了。”
我们可以从中读出的意思是,王守仁的文采大进是以牺牲举业训练为代价的,各种“闲书”虽然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对于死守朱子理学的科举而言却是弊大于利的,所以各位同学虽然明知王守仁的读书方式是提升文化修养的捷径,却绝对不肯效法。
于是,在同学们忙于举业训练的时候,王守仁却忙于自我修养。他素来是个随和的人,还很会开玩笑,某天突然“痛改前非”,从此正襟危坐,寡言少语。同学们并不拿他当真,但时间久了,竟然发现他真的在“改变气质”,便也在潜移默化间随他一起稳重起来。
传统的君子修养确实很看重“稳重”这个特点。孔子有教导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论语·学而》)君子只有老成持重,才能让人感到威严。今天的读者不易理解的是,凭什么一定要威严呢,随和善谑不也很好吗?人有威严就不易亲近,不容易交到朋友。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