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忆的信物和艺术的乡愁
几乎每一个成功的艺术家都有一段不成功的“前史”,这段“前史”往往很少被人们包括艺术家自己提起,在成功的耀眼光芒下,它仿佛是一个业已昭雪平复的屈辱,理所当然地被遗忘在岁月的角落里了。可是,这里有一位艺术家,他在当代中国和国际画界的名声如日中天,作品屡屡拍出天价,而他偏偏拒绝遗忘,用出版书信集的方式公开了他的“前史”。
读到《失忆与记忆——张晓刚书信集(1981-1996)》,我心中充满亲切的感动,这些书信把我带回到了一种熟悉的时代场景和个人情怀之中。上世纪80年代上半叶,这个从四川美院毕业的年轻人历尽坎坷,工作单位长久没有着落,一度在玻璃厂建筑工地当临时工,终于落脚在昆明市歌舞团当团里地位最低的美工。他仍听从内心的召唤,执着地画画,但作品无人购买,开个展更是幻想。在前途迷茫的逆境中,在令人窒息的孤独中,他和艺术圈的好友通信,自然也会倾诉心中的苦闷和压抑,但更多的是谈人生,谈艺术,互相提醒不要变得虚伪和麻木,勉励自己要永远保持单纯、专注、真实和敏感。
1986年调回四川美院任教以后,张晓刚的处境有了改善,并且逐渐和当时活跃的新潮美术有了接触,但是,直到1994年其作品在圣保罗艺术展走红之前,他在中国仍是一个名气不太大的边缘画家。这个时期的书信尤其值得注意,其中有大量对艺术的深入思考。当时的氛围对于一个渴望成功的画家无疑是巨大的诱惑,事实上也有相当多的画家表现得十分急躁,急于靠文化时尚和洋人青睐获取成功。然而,正是面对这种可疑的成功,张晓刚一贯的艺术信念更加清晰而坚定了。无论是在80年代后期涌动的“文化潮”中,还是在90年代前期兴起的“商业潮”中,张晓刚都不是一个弄潮儿,反倒是一个怀旧者,常常怀念80年代前期那段充满精神痛苦的岁月。回过头去看,那段岁月的确是张晓刚人生中的一个关键时期,通过苦思苦读,他形成了自己明确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对于他来说,这二者是一回事)。在很大程度上,对那段岁月的记忆已经成为他的艺术的乡愁,他始终带着它行走,走出了一条唯独属于他的艺术之路。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