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食色性与欲望分不开,这似乎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不过冯珠娣的新书《饕餮之欲——当代中国的食与色》却不这么看。这位美国的人类学家和那些只关注汉文典籍的老外学者的最大区别是,她常年混迹在中国老百姓中间,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还为此拿了一个中医硕士。故而她写出的东西让中国人读起来没有那么“隔”。比如她谈雷锋日记中的一则故事,说雷锋看到炊事班饭盒里有一块金黄的锅巴,顺嘴吃了之后被人提醒,事后猛然觉悟到这种行为是自私自利的表现,开始疯狂在日记中鞭挞自己的灵魂,反映出吃的姿态和欲望也纠缠在中国政治伦理大网里脱身不得。
雷锋出身贫苦,偷吃锅巴是一种贫苦记忆刺激胃液后做出的本能反应,可是这童年记忆发酵之后,必须刻意被政治训练的嗅觉自动化解,才能让饥饿压抑的身体变得轻松解脱。由此看出,那时的政治不只是遍插红旗的广场上高喊口号时对革命激情的宣泄,也不是单位学习小组朗读文件时僵硬刻板的仪式化表演,政治完全可以被降格到抑制胃酸浮泛的饥饿控制技术。为了更高的政治目标,身体训练可以使自己那张变馋的自私自利之嘴,或者肠胃对美食的本能垂涎先得经由政治清洁液洗涤一番,再过滤成压抑食欲的高尚情操。
按冯氏看来,不只是雷锋这种“圣人”才有压抑味觉的举动,普通老百姓也有类似的经历。在分析八十年代的小说《美食家》时,苏州绅士美食家朱自冶与国营食堂的干部老高之间对吃的不同理解,就被放在了阶级差异与平等观念这个敏感的政治话题中展开。在老高眼里,朱自冶是旧社会腐朽没落阶级的典型,他对美食的奢侈享受只是个人的事情,公共食堂的责任不是供个人享受,而是平均意义上的有饭同享,这是饮食分配最基本的政治规则。因此,对吃本身色香味的私人感觉和对吃的群体分配态度成为区分觉悟高低的指标。这样一来,吃的色香味品质就没了立足之地,至少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