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英国文学稍有涉猎的人一定会感觉出来:它有时候处于一个萧条的季节,好像乡下的早春似的,树木光秃秃的,山上一点儿绿意也没有;茫茫大地,稀疏枝条,统统无遮无掩、一览无余。我们不禁思念那众生躁动、万籁并作的六月,那时候,哪怕一片小小的树林里也是生机盎然。你静静地站着,就会听见矮树丛中有些身体灵巧的小动物在那里探头探脑、哼哼唧唧、走来走去,忙着它们的什么活动。在英国文学当中也是这样:我们必须等到16世纪结束、17世纪过了很久,那一派萧条景象才能有所变化,变得充满生机和颤动,我们才能在伟大作品产生的间歇,听到人们说长道短的声音。
毫无疑问,必须先有心理学方面的重大发展和物质享受方面的重大变化——扶手椅、地毯、良好的道路,等等,人们才有可能互相细心观察并且顺利地交流思想。我国往古的文学之所以那么气象宏伟,也许该归功于那时候写作还是一种非比寻常的艺术,只有才华横溢的人才能从事,而且,那也只是为了名气,不是为了赚钱。
而后来我们的天才却分别消耗在写传记、写报刊文字,或者写信、写回忆录里了,这恐怕就削弱了它在任何一个写作方面的力量了吧?也许如此。可是,到了某个时代,人才寥落,竟然连会写写信、写写传记的人也没有了。传记和人物形状只剩下干巴巴的几条筋。譬如说,埃德蒙·古斯爵士说:邓恩是个高深莫测的人。但是,这不过是因为——尽管我们已经知道了邓恩对于贝德福夫人的看法——我们关于贝德福夫人对邓恩的看法一无所知罢了。她没有什么朋友,可以对之将她对这位怪客人的印象描写一番;即使她有一个知心好友,她也写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觉得邓恩古怪。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