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兵曾经是抗战军队的一大难题。与拥有强大炮火的日军作战,造成伤兵的人数非常众多。抗日战争发生在20世纪,但中国的医药事业与社会组织却远远落后于20世纪,无法有效地为大量伤员提供康复保障。
当时,正规的内、外科医生极少到军队中,这是因为军队的工资很低,工作环境艰苦而危险。一个伤兵最大的希望是被战友们从战场搬上担架,抬到医院去,接受治疗。
武汉会战期间,日本军队在长江两岸向西进犯的过程中,备受疾病减员之苦,疾病减员远远超过了战争中的伤亡减员。其实,中国军队也一样受到疾病的危害,以致一位正在长江流域考察的英国女作家阿特丽,看到中国部队大量官兵身受疾病的折磨,惊呼“也许疟疾会把中国的汉口送掉的”,“金鸡纳霜和医药调护的缺乏是中国对于伤兵之可怕的忽视的总说明”。
当时都自豪中国有4万万人,既然不缺乏兵源,伤兵的命运就容易被忽视了,其实,伤兵问题关系到整个军队的士气。中国士兵需要尽可能多的林可胜、柯棣华、白求恩那样医术高超、满怀爱心的医生。当他们出现在战场上,就不止是救助了受伤的战士,还给随时可能受伤战士的心理上以极大的温暖和安慰。在需要官兵在第一线牺牲最宝贵生命的时候,竟然不能解决他们受伤以后的后顾之忧,这是一幅可怕、令人伤心的图景。当为国而战的官兵在战场上流了血,却得不到最起码的照看和关心,看不到改善的希望时,他们的心情当然变得沮丧而又愤怒,以致不遵守秩序的伤兵成了全面抗战以后许多地方“谈虎色变”的社会问题。伤兵们愤怒地发泄,甚至超出了许可的范围,危及社会秩序,地方官员与民众往往因为内心愧疚而无法说服、制止他们。八路军与其他中国军队一样都面临着严重缺乏医疗设备的问题,伤亡很大。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联盟等将募集到的医药物资送往根据地,后来还在晋察冀边区的五台山设立了第一所国际和平医院。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