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第三章 一朝分娩:分众传媒横空出世 思维突破口

热门小说推荐

盘古开天地,虽然惊天动地,但也不过是一个“开”字了得——开天地于混沌之中;分众“出世”,虽非震古烁今,可其艰辛又怎是一个“出”字就能涵盖。

永怡发展遭遇的瓶颈让江南春承受着难以言说的压力,甚至于对永怡的未来感到茫然徘徊、不知所措。对于自己,江南春说:“我都想到今后隐姓埋名,过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出世’生活。”

但所有成功的企业家,无一不是伟大的学习者。他们善于倾听,善于从一切看似不可能中创造惊人的成就。江南春也是如此。在与朋友的一次聊天中,他脱胎换骨、浴火重生般地重新找回了属于自己的未来。

于是,一朝分娩,分众传媒横空出世。

《三国演义》中,一出“舌战群儒”将诸葛亮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而诸葛亮一句“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成为“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哲理明言延续至今。此话本意虽指一支再强劲的弓箭飞行一段距离后其威力也会大打折扣,但将其用于描述思维突破的困难也并无不当之处。

成功与失败的距离其实也就在这看似不甚起眼的毫厘之间。因而试图超越思维的局限也正如“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一般,可能费尽心思,却终因后劲不足而无法超越和突破。

书屋中的痛苦徜徉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用这句话来形容商场的变幻莫测恐怕是再合适不过了。上亿的营业收入并未让永怡的日子一劳永逸。“好景不常在”,不久永怡即遭遇到了突如其来并且前所未有的暴风骤雨。在经历了一年的高潮之后,2001年成为永怡成长史中最为痛苦的一年。正当江南春因为钱赚得容易,不知道该往哪处放的时候,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客户一下子销声匿迹。

互联网和IT业本是永怡传播的两根支柱,结果一根支柱瞬间倒塌。为了让IT能够继续支撑公司的发展,为了让公司业绩继续支持自己的“虚荣心”,江南春不得不重新杀回传统市场,一个阵地、一个阵地去攻克,这种巨大的反差使江南春开始思索自己所走过的路。

“2001年苦苦地过了一年,我觉得身心俱疲。我们原来不是处在产业优势的位置,而是处在产业最脆弱的位置。那个时候,我终于明白,原来我做的产业是错误的,我做的产业是价值链当中最脆弱的环节。公司虽然大了,但还是有很多的公司和我们竞争,他们都有很好的职业团队,我感觉压力特别大,所以,我决定转型,我觉得生意不能这么做下去。”

其实,依靠“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多元化的战略即使实施得并非???美,但也使得互联网的冬天并没有完全成为埋葬永怡传播的坟墓。2001年,互联网客户全线消失,IT市场大受影响,而永怡传播的总体营业额并没有大幅跌落,仍然成功地维持在1.5亿元左右。但是这个时候,永怡的利润率急剧降低,到了只有3%的水平。江南春开始觉得“做全案代理是个很累的行业”,他不再坚持以往欲与国际4A公司一较短长的梦想,开始隐约觉得应该找一个属于自己的落脚点。这场并非完全噩梦的噩梦却令江南春顿时警醒。

那段时间,心情郁闷的江南春频频出现在老上海法租界的绍兴路27号悠然清雅的“汉源书屋”里。翻书喝茶、闭门思“过”成了江南春情感宣泄的最重要的方式。书屋中的痛苦徜徉也成为日后江南春事业更加飞黄腾达的分水岭。

经过书屋中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江南春凭借着自己在商场打拼多年的经验积累,十分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失败的原因所在。正如起初他曾以股东身份投资过一家小规模的网络游戏公司,投入的资金很快便打了水漂的失败教训一样,“对产业理解不深刻,自己又不能亲自参与管理”是江南春从这段仍心有余悸的历史回忆中找到的致命要害。

同时,江南春也对广告产业的发展和获利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详细的阶段划分:1980~1989年是中国广告业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凡是投入广告都会获得成功,因为无论谁只要发出了声音也就成功了”;第二个阶段是1990~1998年,“这个阶段凡是有足够的钱投入到广告中也都能成功,因为很多人做广告,这个时候你能花更多的钱就行”;1998年至今为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即使你有足够的钱也不一定能够成功,因为中国广告已经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分众性很差”。

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的“三阶段论”奠定了他在社会学领域的地位一样,江南春的“广告三阶段”划分坚定了其日后创业模式的信心。

不因为暂时的成功而烧疯头脑,不因为暂时的失败而失去冷静的思考,理性地对待“得与失”、“成与败”,让“虚荣心”成为自己的“原动力”而不是“绊脚石”,冷静地找出冰山下边的东西,这是江南春的过人之处。而江南春在“汉源书屋”里的彻夜徘徊和痛定思痛,则是一种另类的标志。从那以后,江南春的工作重心和热情也彻底向他所期望的“新传媒”倾斜。

陈天桥一语点醒梦中人

虽然煮酒论英雄,不问英雄出身,但类似的人生经历,使得自古英雄都是所见略同且惺惺相惜。

分众传媒上市,重演了中国20世纪70年代年轻人跻身亿万富翁的一幕。各大网站、报章媒体纷纷评论:江南春是IT领域的第二个陈天桥,而江南春也从来不掩饰自己对陈天桥的景仰之情。盛大网络的陈天桥和分众传媒的江南春这两个生于70年代的上海年轻人,因广告代理而结交并成为好友,并且彼此给对方的评语更是惊人的一致:“他对自己行业的认识深度超乎寻常。”

陈天桥凭借一款韩国游戏开创了网络游戏最辉煌的案例。在2003年百富榜的前十位中,陈天桥即使不是崛起速度最快的富豪,也是当时最年轻的富豪。而2003年的江南春,却不得不面临着自己广告事业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

在经历了互联网的噩梦之后,为了维持公司的运转,习惯做大买卖的江南春也接起了餐厅的小广告,这一年对他来说是那么难熬。尽管当年公司并没有亏损,但是江南春第一次对自己从事了10年的广告代理业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当时,江南春最刻骨铭心的感触便是:“从来没有担心过这个行业有什么问题,突然出现这个问题以后,会觉得你的成长是虚幻的,你原来做着一个朝不保夕的工作。”

业务的困境,激励着江南春的突围。但今后公司和自己的发展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又深深地困扰着他。虽然白天工作还在努力地继续,但一到晚上,江南春就陷入了彷徨中,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白天和黑夜完全是两个人。而就在这个时候,他被一个朋友随意的话点醒了。这个点醒江南春的朋友,也绝非等闲之辈,他就是前文提及的陈天桥。

陈天桥当时正做着一个国内还没有人涉足的行业——网络游戏。凭借《传奇》,陈天桥成了创造“传奇”的财富黑马。江南春和陈天桥是多年的好友。当然,初识时两人只是商海中默默无名的小人物,江南春还没有出现在纳斯达克的开市上,而陈天桥也还没成为后来的“中国首富”。他俩的结识也是一件十分偶然的事情:在2000年时,陈天桥还在运营一家小网站stame.com,靠网友领养名叫史丹莫(Stame)的虚拟宠物狗赚人气,而这家网站的广告代理商就是江南春的永怡传播公司。由于经常的业务往来,年龄相仿又有着相同志趣的两个年轻人自然而然地成了朋友。

时间轮回到2002年12月的某一天晚上,江南春约见了老朋友陈天桥夫妇。在香樟花园的茶座里,三杯浓郁的香茶放在三人面前。

几个月不见的陈天桥告诉江南春,自己已经不做那个靠网友领养虚拟宠物小狗赚人气的小网站了,现在改做网络游戏,他代理的这款游戏每天晚上同时在线人数可以达到11万。而11万人同时在线,意味着拥有至少70万收费用户,每个用户每月35元,一个月就是2450万元。

这个数字让江南春受到了不小的刺激,事后江南春回忆道:“在一个工作日的下午,天桥的盛大网络同时拥有11万多人在线。有一个人告诉你,这个叫做网络游戏,每人交35块钱打一个月。我觉得好恐怖,这个公司才仅仅4个月,就至少是赚1个亿。这几乎是无法想象的。你把自己拷贝多少个,可能也完不成这个任务。”在江南春看来,陈天桥竟然在短短4个月内就实现了1个亿的营业额,这是自己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当时就觉得要向陈天桥学习,发掘别人没发现的产业模式,这样才能挣大钱!”陈天桥的网络游戏给江南春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天桥给我的经验是,你要找到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就能创造一个超额的利润。”

其实,在过去辛苦劳作的2001年和2002年,江南春就已经时不时地开始“否定”自己几乎坚持了10年的选择了。江南春把结识陈天桥作为一件幸事。因为,在和陈天桥深聊过几次之后,江南春对陈天桥的商业头脑和战略眼光钦佩不已。所以江南春从不讳言他对陈天桥的崇拜。“陈天桥有很好的产业判断力,他给我的最大启发是,总是去创造全新的产业,而不是和别人在一条道上挤。”江南春说,“所以,你应该自己创造一个产业,然后快速地在这个产业占据垄断地位,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把所有竞争对手甩在后边。”

当时江南春的一个概念就是,他其实用10年犯了一个他必然要犯的错误。到底是什么错误呢?2002年春节,江南春闭门思过整整7天,得出新媒体发展的四个原则:应该用高科技手段提升传媒表现能力,应该细分市场将广告信息精确地传送到特定族群,应该创造全新的传播时空,以及构成“强制性”的主动收视。而陈天桥的赚钱之道,是寻找市场空白,剑走偏锋,另辟蹊径。悟到这一点,江南春在日记里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他写道:“我错了,我改还不行吗?”

此次喝茶最直接的体会就是,江南春决定另立门户,开始寻找像当年陈天桥《传奇》一样的契机,绕开竞争惨烈的传统媒体,走进“花花世界”寻找原本别有的“洞天”。后来他也的确找到了结合点,靠液晶电视广告机发现了被忽视的巨大市场。从此,江南春义无反顾地走上“分众”之路,开始了他“值得做一辈子的生意”。

“空巴士”理论

在广告代理业辛苦打拼已经差不多10年的江南春,在痛苦中意识到:自己过去10年从事的广告代理,是整个产业链中最难赚钱、竞争最激烈的环节。作为其广告客户和好朋友的陈天桥的一席话,更触动了江南春转型的念头:为什么非要一直在广告代理的低层次的“战术层面”上反复纠缠,而不跳到产业的战略层面上去做一些更有前途的事情呢?

在同一篇日记里,江南春下定决心要转型。但是不做广告代理,那要做什么呢?在之后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江南春一直在寻找答案。为了寻求灵感,当时江南春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找一帮朋友出来吃饭聊天。甚至在“汉源书屋”,江南春冥思苦想了整整一个星期。

迷茫中的江南春在经过连续几天的深思熟虑后,得出了“空巴士”理论:与其跳上挤满人的巴士,一番大打出手,好不容易获得狭窄的立足之地,不如寻找无人的巴士扬长而去。回想起“汉源书屋”的那7天,江南春笑着说:“其实我当时已经想了十几种可能成行的方案。”

其实对于这一“空巴士”理论的传统解释,与江南春的解释恰恰相反:

试想一下,你有没有在交通状况不太好的天气里打过计程车呢?以前,在计程车一时难叫之际,不少计程车司机都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回绝短程的客人。当这些短程客人乘车时,司机便会赶人甚至摆出不好的脸色,告诉搭乘者他不往那个方向。其实这些司机是宁愿空车,情愿在一些大饭店和大百货公司的门口空着车子苦等客人,甚至空等许多时间,就是不愿意赚那小小的钱,为的是在这些高档场所门口等候更大的“生意”。他们心里的想法便是:或许下个客人要去的地方很远,这样就不那么容易堵车了。

多数人把司机的这种“空车理论”视为不明智且极其愚蠢的做法,一点也不认为这些宁愿让车空着的司机能有多好的业绩,也不相信他们在人生中能跑出多好的成绩。

仔细琢磨江南春的那番理解,想必大家一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其实那些司机之所以不赚那些小钱,和不愿挤人多的巴士又何尝不是同一个道理呢?

也许大家还会想,哪有不挤的巴士呀?于是我们看到了陈天桥,也许他搭乘的不是一辆巴士,而是一辆奔驰,那么江南春能不能也不搭乘那时时刻刻都挤满人群的大巴士,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部红色小跑车呢?

2002年,铺天盖地的户外广告贴满了车身、路牌和公车站,当时的江南春试图找到大家都没有发现的地方来贴广告。他甚至还打起了写字楼大门的主意。江南春把国贸老板找来喝茶,说:“我可以在国贸的门上做广告吗?”当场遭到严词拒绝。把高级写字楼的门贴满广告,这在国贸老板看来严重损害了写字楼的形象,所以江南春吃了个闭门羹。

受到陈天桥的影响,江南春开始不断反省自己的业务模式。他也终于想到要突破传统的“惯性思维”羁绊,运用逆向思维的技巧去找寻“属于自己的那部红色小跑车”。但那辆红色的小跑车究竟停在哪里了呢?江南春一直在苦苦的思索之中……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