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最感人的一个主题,是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图写为极富诗意的场景,或渡头落日,或墟里孤烟,或江中渔火,或隔浦人家,青溪盘绕的柴门,红树遮掩的山窗,雾晓的舟子,雪夜的骡夫,等等。
为什么这是感人的?为什么我们觉得这些画面优美而富于意味,那意味又是什么?为什么“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令人神往,改成“青溪两千仞,中有二道士”便成了笑话?与其寻求枯燥的答案,不如继续欣赏古人的用心。最典型的山水画面,我以为是在王维的半首诗里:
“不识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山水诗和山水画,起于六朝,复兴于唐。和六朝的乱七八糟不同,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王维的时代,仍可以称为盛唐,国家高歌猛进,人民欣欣向荣,那么,王维、孟浩然、储光羲这些人,对个人命运及社会状态的看法,如此暗淡,是不是多少有点奇怪呢?
和众多的儒士一样,王维年轻时,也是奋发向上的,从他受张九龄的汲引而做了右拾遗,到九龄南贬,也就在两三年的时间里,王维对政治的兴趣,如同青年人的热情,迅速冷却。但政治挫折并不足以解释他后来的立场,他和当时的一批士人,发自内心地厌恶被赋予的社会使命,对政治和伦理生活失掉兴趣,早就发现传统的为儒家所描绘的天下图景,乏味到毫不值得向往。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