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2-11 06:54:11
剿灭桓玄(一)
刘裕所处的东晋王朝,从建立那天开始,一直到灭亡为止,皇帝一直都是个弱势群体。东晋的皇帝们的悲催之处在于,他们不仅个个短命,而且往往在位时间也很短。不仅如此,大部分东晋皇帝们自始至终,都没有取得至高无上的皇权,反而被门阀士族们把持了真正的权柄。来自北方的门阀们,同南方的门阀们相结合,共同瓜分了帝国的权力。整个帝国,就像是一个大的合资公司,是由各个门阀大股东们合资入股而筹建而成。坐在龙椅上的东晋司马族人,其实只是东晋这个品牌的持有者而已,也就是说,比起门阀士族们用实力说话的实际股份,东晋皇帝反而只是用知识产权入了个干股而已。东晋皇帝的存在,只是为了证明这个帝国在法理上的正统性,其次也仅仅是维系门阀士族们之间的权力平衡工具而已。
从第一任皇帝司马睿开始,琅琊王氏扶持司马睿登基又辅佐司马氏平定江南,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王与马共天下”。
日期:2021-02-18 22:29:27
剿灭桓玄(二)
此后的一百年内,几个大族,如颍川庾氏,陈郡谢氏,谯(qiao,二声)郡桓氏,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成为帝国的实际操盘手。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到了刘裕所处的这个时代,实际上很多门阀士族已经不把皇室放在眼中,转而开始阴谋取而代之。比如谯郡桓氏中的桓玄,就是其中一个。
桓玄是典型的富二代公子哥形象,不仅长得风流潇洒,吟诗作对也是样样精通。桓玄的父亲桓温,就已经在前朝做了半世的权臣,到了新时代,桓玄更是变本加厉,把东晋的皇帝逼到了墙角里。但如果要说篡位这项技术活的话,当老子的桓温比当儿子的桓玄更应该有资格做这件事情。当年的桓温,携北伐的胜利之势回师京城,可谓一时间权倾朝野。桓温最后并没有实施篡位,不是因为仁慈,而是因为他突然病死,白白失去了篡位的最佳时机。
不过,篡位这事绝对硬拗不来。
日期:2021-02-20 10:37:19
祭忠魂
赫赫种花家,三哥屡犯边。
高原夏草绿,胡虏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纵马越昆仑。
燕支落汉家,胡姬添新坟。
鏖战加勒万,将士齐用命。
玉宇清万里,九州祭忠魂。
—唐岛渔夫.2021.02.20,仿李白《塞上曲》
日期:2021-02-27 20:28:57
剿灭桓玄(三)
篡位如果作为一个项目来运作的话,那么至少也要先立项评估一下。重点是项目的可行性,还有就是项目的风险,项目可能的收益等等。如果从这个角度上讲,桓玄的篡位可以算得上是非常没有必要的一次。
当时东晋的皇帝是晋安帝司马德宗。司马德宗是大晋王朝第二个白痴皇帝,他那股子不知寒暑的“淳古之风”,甚至还不如当年晋惠帝司马衷。换句话讲,在皇帝都是摆设的整个东晋时代,碰巧这个皇帝还是个摆设中的摆设。既然是个摆设,那么朝堂上真正说了算的,无非还是几个大家族而已。人人都想拿掉这个摆设,因为这件事做到并不难;人人又不敢拿掉这个摆设,因为出头的椽子先烂。所以,门阀士族们都在观望,看看到底谁先忍不住去吃这第一口螃蟹。事实明摆着,吃第一口螃蟹的人,需要担一个篡位的恶名,然而又捞不到太多真正的实惠,除非他能够有绝对的实力控制局面。
或许当年的桓温可以,但至少桓玄,绝对不是篡位这块料。
日期:2021-03-08 20:28:56
剿灭桓玄(四)
年仅三十三的桓玄,虽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公子哥,但是打内战这事,他还是耍的有模有样。而他的对手则比他更年轻,更公子哥,这个人正是我们前文提到的司马道子的儿子司马元显。
公元401年,当时孙恩的大军逼近建康,桓玄的部队从江陵起兵,谎称要帮助朝廷勤王,要顺流而下直奔京城。而司马元显则发布紧急戒严令,命桓玄的部队不准轻举妄动。双方虽然都保持了克制,但是互相也都探明了对方的底细,桓玄更是派兵到江汉平原的各个重要城市,关隘,同时封锁了长江漕运通道,关起门来成了一个独立王国。
北府兵的态度,非常关键。
北府兵的实际掌门人,刘牢之在观望。
刘牢之打仗是一把好手,不过在仕途上的情商太低。他的如意算盘是,不管谁是朝中的掌权者,他都能够左右逢源。然而,政治的残酷性在于,不站队和乱站队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凄凉。幻想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样的人从古至今也找不到几个。刘牢之这辈子,先后跟定了几个当权派,先有王恭,后有司马元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