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12-01 18:35:04
要说嘉靖在生前跟高拱的关系也不怎么样,死后却被高拱拉过来“先帝长”、“先帝短”的,好亲切的样子。
当然了,嘉靖只是个幌子,这是聪明人的做法,因为高拱再有权势,目前也压不住反对派和这帮唾液神经发达的言官,但我这是为了先帝的名声啊,谁要敢反对就得先扣上这顶大帽子,难道你要跟死皇帝叫板吗?
虽说跳出来的人没几个,吏科给事中赵奋算一个,他跳出来隔空喊了几句话,表示一下不忿儿,高拱不多理睬就是了。但朝廷底下却是一片哗然,又有坊间传言,说高拱收取了王金等人的贿赂,所以强留这几个人的性命。
对于高拱的逆势做法,后人在记载和评价时,几乎是千篇一律,说高拱小肚鸡肠、携私报复等等。
只能说,这些人基本上是一厢情愿。
不要拿玩笑和感情去评判历史,用理性去思考内在的趋势和联系。不然,读它干嘛?
高拱是一代名臣,不是街上的泼妇,难道只是会耍小性子,玩报复?
打个比方,如果你接任总经理后,发现办公桌上还贴着前任的日程表。尽管这份日程表很合适,但你要不要先撕掉它?
恩荫事件已经把吏部折腾烦了,作为吏部负责人,高拱不得不解决。
往年的法司复审,最多不过查出三十几个人的错案,而这一年,竟然查出了一百三十九人之多。这就说明高拱是出过大力气的,是按照司法程序走的,不是光盯着王金案或为了作秀,他选择用这样一个突出事件来树立自己的法治思想——法必贵当,事必责实。
私心一定是有的,但更重要的是,高拱必须要这么做,深层原因就一句话——消除徐阶在朝中的影响。
人所共知,那份《嘉靖遗诏》就是徐阶威望的基石,要想真正的掌权做事,就必须找出这份文件的破绽,并打烂它。就算换作是张居正,估计他也会变着法子这么做。
说白了,这也就是政治斗争,是争权,而高拱只是用的正确的、急切的手段。
日期:2013-12-01 22:20:04
阁潮未完待续
事实上,真正刻意报复的,是下面两件事,完全对人不对事。
内阁里原有专管文书工作的诰敕房,编制十人。高拱复出后内阁里的这十人,正好是当年徐阶在任时提拔的,此时正赶上这些人九年考满,应该升迁。
高拱笑眯眯大笔一挥,令这十人全都对品外调,做边远仓大使,去偏远地区保管仓库去吧。谁让你们都曾是徐阶的下属呢。据说,搞得这十个人没一个去上任,都骂骂咧咧辞官回乡去了。
有人忧愁也有人欢喜,高拱翻出以前的案卷,顺手替张齐平反了,将其补为顺天府通州判官。
这个举动意图更明显了,他肯定了张齐当年弹劾徐阶是正确的,是变相地批评了前首辅徐阶。
解决了这些,高拱开始有意识地指名针对徐阶,说徐阶诽谤先帝、理应重治等等等等,但却始终得不到有效的回复。那是因为有人从中阻挠了,此人自然是赵贞吉,老赵。
按科第说,高拱是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比赵贞吉晚两科,资历也就比不上他。而且,别看李春芳是老实人,但人老实对政治判断一点也不迟钝,在他的支持下,隆庆四年(1571)二月,紧跟着高拱复出,赵贞吉就执掌了都察院。
阁臣掌都察院,这也是不合惯例的,这种情况明代只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张璁,一次是赵贞吉。张璁是在嘉靖的支持下当上的,是为了整治护礼派的官员,而赵贞吉……
都察院既是司法机构又是监察机构,御史们个个精力旺盛,可以纠劾文武百官。用监察权与行政权对抗,也算是针尖对上麦芒。
他俩人本身就谁也瞧不上谁,你高拱别给我摆谱,你赵贞吉也别跟我倚老卖老。其中一次,有关陆炳的事。
从隆庆初年,陆炳开始被清算,而最近,又有御史追劾陆炳,请求彻查他的罪行。有人说是出于高拱指使,因为据查陆家的巨额财产在抄家前,隐匿到了他的姻亲家里,而这个姻亲,就是徐阶。
关系倒来倒去,还是为了找准徐阶。由于这事扯出来的人物关系太大,刑部可担不起,大关系就交给上级领导处理。于是再上一层,请三法司会审,交内阁票拟。
其实罪名已经没什么可争议的了,关键是怎么样票拟。当天轮到秉笔的阁臣恰巧是赵贞吉,有恰巧赵阁老一般不在内阁办公,他在都察院,今天也没例外。
左等右等,怎么还没来!高拱已经不耐烦了。一会儿赵贞吉一来,犹犹豫豫,因为牵扯到徐阶,又不好下笔拟罪。
干脆,高拱抢过纸币,拟定“削籍没产”,然后直接发出执行去了。
就这样,当场折了老赵的面子。
正因为这事,两个人在内阁里开始势同水火,以致于不断地摩擦,摩擦不断地升级,就差一个导火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