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12-02 15:42:44
在酝酿着决斗开始之前,一个人先退出了内阁,是陈以勤。
还记得当年他跟严世蕃的对话吧?陈以勤为人机敏,在裕王府做讲官时,也曾保护和教育过裕王。在裕王登基后,便跟张居正一同入了阁,深受隆庆的信任。
之后的陈以勤凭借这一层特殊关系,多次直言进谏,敢于直说一些别的人所不敢讲的问题,并多次受到隆庆的褒奖,他上下关系处理得挺不错。
前一次的阁潮还好,但到了这时,陈以勤的位置太尴尬了。在内阁里,一遇到问题,高拱和赵贞吉就吵得不可开交,不分个是非黑白不算完。
赵贞吉是陈以勤的四川老乡,高拱则是他的老同学兼老同事,还有张居正,是他的门生,这叫陈以勤怎么办才好?
原先俩人争吵的时候,陈以勤看着不像,多是居中调剂,好说歹说各自劝上几句。不想,却几次反被呛上了,再加上跟高拱的关系也常有不愉快的时候。到后来,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得了,谁也别管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种意识上的矛盾绝非是人力所能调解的。该全身而退,明哲保身才是。
隆庆四年(1571)七月,陈以勤连疏四封,请求告病还乡,终于得到批准。陈以勤以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衔致仕,总算是衣锦还乡了。
别看陈以勤的戏份不多,要说前后的几个内阁大学士,混得最圆满的,应该就属他了。
进得了阁,退得了场面,没怎么有人骂,没结下什么仇??????于是,陈以勤在退休后毫不过问庙堂之事,徜徉山水,热衷于家乡的公益事业。
由于跟皇室的关系非同一般,隆庆、万历两代皇帝都屡屡下玺书褒奖这位老员工,任谁听了,都得竖起大拇指。
怪不得在高拱二次下台之后,灰头土脸却羡慕起了老同事,赞道:“南充公(陈以勤是四川南充人)真圣人也。”
不过,事后说归说,估计这时候就算告诉高拱说,你结局不太好。他也不会选择退出,因为他有好多事才刚开始做,也因为他的性格。
内阁俨然两敌国
该走的走,该斗的还得斗。很快,瞪着眼睛找碴儿,找出来了。这回是一份文件失误,由于一个叫叶梦熊的御史上疏引用宋代的典故不当,隆庆很不满意,不大的一件事。
本来隆庆对言官逆来顺受惯了,这一次却是一反常态,大怒。整天骂来骂去,难道你们就没有过错吗?
隆庆借题发挥,绕过内阁直接下诏,要求对科道言官四年以来的作为,进行一次彻底的考察。
科,即六科给事中;道,是十三道监察御史。隆庆总算是雄起了一回,敢跟言官们来硬的,估计跟高拱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这其中大有整风的意思。
谕旨一下,赵贞吉先不干了,言官是先头部队,又是绕过了内阁下旨整顿,这怎么行!他直接上疏反对道:“陛下怎能因一人的失言而怪罪全体言官?而今恐怕考察部门奉行过当,忠邪不分,这绝不是国家的福分啊!”
所谓的考察部门,一个是吏部,另一个是都察院。赵贞吉自然不会说自己忠邪不分,那就指明了是吏部尚书高拱。
高拱这边则是不置可否,上疏表示,既然皇上下旨要考察,那就得坚决执行。
争议归争议,到十月二十八日,考察如期开始了。
由吏部和都察院联合举办,考核全体言官的政绩得失。高拱要整的人实在不少,于是从考察一开始,两位长官就唇枪舌剑,时常为某一个人的去留,俩人在文渊阁里从清早争到中午下班,是面红耳赤,谁也不肯让步。
俩人都有各自的言官势力,你要办我的,那我也要办你的,这个话题无解。
这样下去净是白白浪费时间,那就谈判吧。谈判的结果很简单,我不动你的,你也别动我的。但是,高拱追加了一个条件,跟你老赵无关的,你就不要管了。
赵贞吉同意了。
日期:2013-12-02 18:55:01
于是乎,高拱大展拳脚,科道瞬间被搅得人仰马翻。当年骂过高拱的,跟过徐阶的,不听话的,乱说话的??????嘁哩咔嚓如同砍瓜切菜一般,高拱一口气罢斥了27名言官。
这中间有哪个表示不同意的,就交给高拱手下的言官上疏弹劾,韩楫、宋之韩、程文,都是他的得力干将。
光看这数字好像不算多,其实不少。要知道,六科给事中也就40多人,而十三道御史有110多人,北京言官150多人,再除去高、赵两方的亲信,也剩不下多少人。打个比方,某专业有五个班,如果哪一科考试要挂掉一个班的人数,你说狠不狠。
另外,还有以前骂过高拱的,如今害怕了,不等考察就主动辞职的,也大有人在,比如御史郝杰。
张槚、陈瓒、岑用宾。戴凤翔……就连徐阶的铁杆、已经升任广东巡抚右佥都御史的吴时来,也被波及,没能幸免。
先解决第三方势力,剩下的便是一对一单挑,手法很明确。不久后,吏科都给事中韩楫上疏,弹劾赵贞吉在考察中营私舞弊,无能专横。
赵贞吉这才明白过来,中了招了,毕竟是老江湖,便使出了老办法,他上疏辩白,骂了韩楫,再骂高拱,最后请求辞职。
赵贞吉想的是假辞职。
高拱见状,步步紧逼,立即上疏叫板,表示既然赵阁老看我不顺眼,那就把我辞退好了。
这种情况很常见,单位里有两个精英闹矛盾,同时给老板递上辞呈,这叫将老板的军。聊天和稀泥基本不管用,要么一去一留,要么老板脾气大一点,两个都开除,这完全取决于老板的需要。
老板是隆庆。
事情立刻简单起来,很快地,诏书下达,其中不提赵贞吉有什么错,只是对高拱表示,师相您忠臣辅政,办事公正,是我的左右手,怎么能引咎辞职呢?好好干吧,辞职不予批准。
所有人都在等这个结果,诏书一下,都明白了——高拱完胜。
隆庆四年(1571),十一月二十一日,大学士赵贞吉无奈败北,致仕归田。
在致仕之前,赵贞吉提出了最后一个请求,让高拱解除吏部尚书一职,还之内阁,万不可使他久专大权,以防结党乱政。
高拱也是明白人,这话说的不是没道理,这个职位组合太招风,更招嫌疑,便借此机会上疏,请求辞去吏部尚书一职。
然而,马上得到了好学生隆庆不加迟疑的保票,没关系,不必辞去,我信任你。
最终,高拱依旧执掌吏部,接下来的剧本没有像赵贞吉所说的那样,更没有功高震主。不过,太大的权力终究不是件好事,它容易滋长更大的脾气,容易招来嫉恨,也容易引起别的,这些后面再说。
就此,内阁里只剩下三个人,李春芳、高拱、张居正。李春芳是好好先生,听之任之,隆庆喝酒玩女人去了,绝对支持,张居正跟高拱是一路人。这样,高拱获得了帝国的实际管理权。
斗争,是为了消灭不同意见,是为了方便自己做事,高拱也是一样。
内阁混斗暂且搁在这儿,因为这三年不同寻常,叫做“隆庆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