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95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13-12-15 15:25:15

东边的蓟辽是打压,在西边的宣大,依旧是与鞑靼部在做买卖。

王崇古进京担任戎政大臣,张居正推荐方逢时接任宣大总督,他熟悉情况,可以看好互市,谁敢来闹事就收拾谁。

此时明朝需要笼络另一个人,一个漂亮女子。

到这时,俺答已经老了,他把部落事务交给当年抢回来的媳妇,由三娘子全权处理,对她是言听计从。

三娘子,本名叫钟金哈屯,意思是显赫高贵。据记载,三娘子不仅美艳,而且文武双全,是塞上第一美女。她十分仰慕汉族文化,手不释卷。换句话说,他是蒙汉通贡互市的忠实拥护者。

隆庆五年(1571),明廷为表彰三娘子,封他为“忠顺夫人”。

据说,每逢开市之日,三娘子经常会亲自主持,但见她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

许多人都想一睹这位塞上美人的风姿,比如大文豪徐渭徐文长就千里迢迢地跑到宣府来见一见她,留下一首诗为证:

汉军争看绣裲裆,十万弯弧一女郎。

唤起木兰亲与较,看她用箭是谁长。

读惯了边塞诗逐敌千里的壮志、久戍不归的忧伤和马革裹尸的惨烈,再读这一首,完全是不一样的体味。

三娘子与明朝宣大军区的总督、巡抚等一干官员来往密切,友情甚笃。他们有诗书交流,也为互市贸易。

为什么同样是蒙古部落,却有着不一样的待遇?

这就是高拱和张居正的高明之处,如果与蒙古各部都通贡互市,那这事就不希罕了,他们也就不知珍惜了。

与最强大的鞑靼部互市,借助他压制其他各部,然后明朝在边境上打击起其他部落来,并不费劲。这样分化了蒙古各部,使他们组织不起大规模的入侵。

用张居正的话说,东制西怀,自有妙用。

隆庆六年(1572),为了限制住俺答,明政府支援鞑靼部在塞外草原建起了一座城池。

于是,在俺答和三娘子的主持下,明朝方面派出技术人员,模仿元大都的样式修建,于万历三年(1575)完工。

新城名叫库库和屯,明朝赐名为归化城。这座城市今天更为有名,叫做呼和浩特,意思为青色的城。

它还有一个更为动人的名字,叫做三娘子城。

日期:2013-12-15 19:21:38

万历六年(1578)初,俺答有些不安分了。

由于他晚年信奉藏传佛教的黄教,这时他带领人马倾巢而出,浩浩荡荡西行,要去青海拜佛许愿。

这事不简单,张居正已经意识到了,他下令陕西三边作好应变准备,当心在西北激起什么变乱,并派宣大总督吴兑出面,劝俺答尽快返回。

俺答不听,继续西行,他还想趁机抢劫一下西边的瓦剌部,结果被打得大败。无奈之下,他只好向甘肃巡抚借道,向南穿越明朝境内去青海。

五月,俺答在青海湖畔拜见了活佛索南嘉措,举行了盛大的法会。佛也拜了,愿也许了,在众人的劝说下,俺答这才返回,把西北折腾个够呛。

回城后,俺答与三娘子主持修建了一座佛寺,叫做弘慈寺。这座寺今天还在,有时间可以去呼和浩特看看,它叫大召寺。

自然了,张居正是一路盯着俺答的,这次他又看出一个好机会。

在万历七年(1581),张居正以俺答为中介,代表明朝与西藏黄教首领达赖三世索南嘉措,建立了通好和封贡关系。

从此,明朝与西藏挂上了联系。

万历九年(1581)十二月,纵横塞外五十多年的俺答去世,年75岁。

其实,我们总把外族首领的名字翻译的太粗野,俺答本名叫阿勒坦汗,是金子的意思,他的血统也不一般,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后裔。

俺答从二十多岁在草原上纵横驰骋,将鞑靼部发展得足够强大,闹腾了明朝几代人。最终,促成了互市,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俺答的去世,是一个不好的信号,使得边境形势陡然紧张起来。

俺答的儿子黄台吉继承汗位,并袭封顺义王,他厉兵秣马,虎视眈眈。为了继续和平相处,明朝劝三娘子下嫁黄台吉。

这个可能大家不容易接受,其实这没什么,北方的游牧民族不讲那一套。比如我们的大美女王昭君,就是嫁了父亲嫁儿子;再比如努尔哈赤临死前的遗诏,都要明白地告诉说,哪个福晋归哪个贝勒。这叫“收继婚制”,合情合理。

但三娘子看不上这位黄台吉,正准备要离家出走。

于是张居正派出时任宣大总督郑洛亲自出面说和,晓以利害,你一走什么都将打乱,蒙汉两族人民可能会饱受战乱,而你再也没有任何名分了。最终三娘子深明大义,点头同意了。

就此,明廷第二次封她为“忠顺夫人”。

从此规定,所有进出关口者须携带三娘子签发的文书,方准通行。

四年后,黄台吉去世,其长子扯立克袭封顺义王。

这时,张居正已经不在了,明朝再次做媒,三娘子下嫁扯立克,到这时才算嫁了个平辈人。此时,三娘子第三次被封为“忠顺夫人”。

三娘子前后掌鞑靼军政实权三十多年,多次调和边境冲突,约束草原各部,极力维护封贡互市,深受两族百姓爱戴。

三娘子,绝代风华之人,可比昭君,可比文成公主,识大体,通情理,她是一个有益于民族的女人。

三娘子逝世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64岁。

至此,乱哄哄、老大难的北部边防问题解决了,还有几处零散的麻烦。

日期:2013-12-15 21:33:34

隆庆元年(1573),朝廷发兵平定四川的都掌蛮。

都掌蛮是一个少数民族,主要活动于四川省,今天五十六个民族确定了,没这个民族,因为在这时被汉族灭族了。

他们在四川境内据险以守,跟朝廷对立,甚至想自立为王。在成化年间,二十万明军曾镇压失败,朝廷大失颜面。到这时,张居正推荐曾省吾担任四川巡抚,调十四万军队再次镇压。

当时的四川总兵叫刘显,这人是行伍出身,曾在福建打倭寇,是跟俞大猷、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此时他正因为贪污行贿的事被弹劾,要隔离审查。

眼看着兵调齐了,没将可用,还是张居正有水平,不可临阵易将。发下命令:镇压好了,功过相抵;倘若失败,新账旧账一块儿算。

这是张居正给的面子,那刘显还不卖命?

在进剿中,他亲自带队猛攻,昼夜不歇,曾只身与都掌蛮肉搏,诛杀数百人。在刘显的带领下,明军一路高歌猛进,从三月一直打到九月,拔掉了最后一座城寨。官兵四处防火,将酋长全部杀死。

上百年的问题是解决了,但之后明军继续剿杀,清算残留的都掌蛮,以致于这个民族渐渐地消亡了。

灭了一个民族,也没多少朝廷大员往心里去,我们今天看着是过去了,但我们要知道,没必要非要仇视哪个民族,非要谁欺负过我们就要让他们愧疚好几代,更没必要叫嚣所谓的大沙文主义,因为,上千年来汉民族也灭了不少民族,今天咱们可能连他们的名字都记不得了,还愧疚吗?

有些事,就让历史洗掉了,还是和平点儿好。

日期:2013-12-15 22:42:06

万历元年(1573),广东罗旁山区的瑶民不满官吏掠夺与压榨,走投无路,再次揭竿而起。

这次闹的动静很大,叛乱波及广东全境,所谓广东十府残破者六。

万历四年(1576)十一月,张居正推荐凌云翼任两广总督,平定瑶民叛乱。

这位凌总督是张居正的同学,是地道的文官,为什么用派他呢?是因为凌云翼虽然圣贤书读得多,却十分喜欢杀戮,也不知他的书读哪儿去了,但这正符合了张居正的要求。

其实我们看张居正的手段,是很阴鸷很暴力的。对付不服的人,不是要打服,而是要打死!打得你连鬼都做不成。这一次,他主张彻底荡平,不留后患。

凌云翼是最好的人选。他调集十万大军,分八路进剿罗旁山,经过四个多月铁壁合围式剿杀,官兵破瑶民山寨564个,俘获及斩首42000多人,拓地数百里,设置了郡县。

就此,逃遁的零散瑶民再也生不起事了。

可见,在用人上,张居正并不比高拱差,明代史学家谈迁高度赞赏曰:江陵能尽人之才。

国防问题基本解决,倾注了张居正改革一半的心血。他常以“八事”课考边臣,即积钱谷、修险隘、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收塞马、散叛党。以抚为主,以战促和,所有的防务措施都不能因和平而荒废。

在张居正死后,大多数改革措施都废弃了,但那厚实的边墙和这可靠的防务措施保留下来,福及后世子孙。

稳定的时代到来了,张居正已经着手改革,这之前,他还得处理好与几个人的关系。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