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12-16 17:41:36
有三个人。
第一个,冯保。
这位成功太监不必多介绍了,在王大臣闯宫案之后,张居正曾认真地考虑过,此人虽然技术不行,人品也欠缺,但具有搅动局势的能力。
所以,既要拉拢,也要约束。
事实上,冯保的作用很重要,他是联系内廷和外廷的重要环节,张居正的措施需要冯保指导小万历批复和盖章。
张居正一方面规劝和引导冯保要学好,要多为百姓做事,毕竟身体残疾也是可以有大有作为的,学学太史公,学学三保太监郑和。
另一方面他经常给冯保送去各种奇珍异宝。冯保在家乡给自己建造了生祠,张居正会亲自写上颂词,对他赞扬不已。
张居正和冯保结成政治盟友,张居正让仆人游七跟冯保的心腹徐爵结为兄弟,关系密切。
对形势,冯保还是心里有数的,他斗不过文官,更要倚靠张居正这棵大树。
冯保和小皇帝关系密切。小万历称冯保为“大伴,惧他三分。小万历曾一度痴迷于书法,就是受到了冯保的影响。
冯保负责照顾小万历的教育和日常起居,时刻督促着他进步,是不错的陪读。
张居正平时给小万历讲课时,讲到为君之道处,冯保总是不失时机地说道:“张先生是忠臣,是先帝托付来辅佐陛下的,所以陛下得听仔细了。”
冯保并不干预朝政,全力支持张居正改革,自觉约束子弟和身边的宦官,这就挺好。
有一次冯保的侄子、都督冯邦宁当街耍酒疯,欺凌百姓。张居正得知后,就写了张字条给冯保,让他看着办。
冯保大怒,当即打了侄子四十大板,并停职反省一年。由是,京城百姓对冯保的印象很不错。
有一次内阁出了白莲花,翰林院出了双白燕,这叫祥瑞,张居正便弄来给小万历玩。冯保却派人对张居正说:“皇上年幼,不应该拿这些东西去引诱皇上贪玩啊。”
在万历四年(1576)五月,冯保会同三法司进行全国“大热审”,为许多冤狱平反昭雪。
与太监勾结,总免不了许多闲话,但公道地讲,冯保是张居正改革的一等功臣。
张居正需要冯保稳住宫里,签字盖章;冯保需要张居正在朝中压制,谋取他所追求的利益。这叫共赢,还有比这更好的办法吗?
这里得说,高拱的做法是错误的,并不是要把和你平级或是看不惯的人都打倒,而是要在可控制范围内合作,因为他们有他们存在的道理。
日期:2013-12-16 19:30:55
第二个人,李太后。
这位李太后,就是当初一念之间下旨驱逐了高拱的女人。根据野史和小说的叙述,她本名叫李彩凤。
为什么名字这么通俗?因为他就是来自民间。
有人说,你写的很多女性都是张氏、沈氏等等,对女性不重视。那我得说,这才是对古代女性的尊敬,良家妇女的名字是不能随便对外面说的,都是什么氏,比如《大宅门》里的白文氏,是姓文的嫁了姓白的。不是良家妇女咱们才知道名字,像崔莺莺,陈圆圆……
李太后,北京通州人,父亲李伟是个乡村泥瓦匠,由于家乡不幸遭受虫害,李伟携家带口进北京城谋生。可生活一直无着无落,李伟便把十五岁的闺女送进了裕王府,当一名使唤丫头,泥瓦匠一生的荣华富贵从此开始。
李氏进裕王府后,服侍裕王的继室陈王妃,这位就是后来的陈太后。当时的裕王生育状况是这样,原配李王妃生下一儿一女,早逝;继室陈王妃生下一女,夭折,此后再没有生育。
进王府的第三年,李氏被临幸,为裕王生下第一个儿子,这就是后来的万历皇帝朱翊钧。两年后,这位英雄母亲再添一子,便是后来的潞王。
母凭子贵,李氏一路晋封为皇贵妃,仅次于皇后。丈夫死了,她才28岁,升为太后。
这位李太后年轻时可能没少赶集,有很深的市侩情节,当初就是偏听偏信,认为高老头欺负了她娘儿俩。但可喜的是,他十分清楚自己的斤两,学武则天或后来的老佛爷是不现实的。只有也依靠张居正,才能过好日子。
根据更销魂的野史记载,张居正和这位大龄女青年关系暧昧,说张居正经常趁着上班时间去私会李太后,然后怎样怎样。两人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甚至连孩子都有了……说的有鼻子有眼,真是寡妇门前是非多。
我只能说,还有孝庄和多尔衮那档子事,也是这样。像这类的野史记载,能不信尽量别信。你要那样想,那就太小瞧了张居正,他什么都敢做,但绝不会感情用事,拿自己的理想去冒这个无谓的险。而这个李寡妇,她不敢拿儿子的江山去胡来。
张居正要讨好这位寡妇,是希望他看好儿子,别乱政,不指望她出多大力不反对改革就行。
日期:2013-12-16 20:42:43
万历改元,第一个难题出现了,要给两宫太后上徽号。
按照礼法,陈太后是皇帝的嫡母,而李太后是生母,嫡母要加两个字的徽号,生母不许加,只称太后,以示等级差别。
张居正想了个主意,下令礼部,陈皇后与李贵妃可同时上徽号,陈皇后称“仁圣太后”,李贵妃称“慈圣太后”。
是不是很眼熟,“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也是这个办法。
违背了礼制,饱受了议论,但拉到了支持,这就够了。
我们今天看这些名头,没什么区别,反正你是皇帝的亲妈,你爱叫什么叫什么。但当时礼法森严,这就叫等级。起码李太后往后省去了一件事,以前她要每天早上带着儿子去给陈皇后请安,以后就不用了。
李太后也住乾清宫,早上催促小万历早起上朝。读书时小万历偷懒,她就喝令罚跪。每次讲课完毕,她都要亲自检查功课。李太后不许30岁以下的宫女在小万历身边服侍,以防小子过早乱搞。
真是一位管教严厉的家长。
李太后代小皇帝听政,对张居正改革是无条件支持,对他言听计纳。
有一次,李太后准备用自己的私房钱修筑涿州的娘娘庙,后来听张居正劝告,把这笔钱用于修筑北京城外的桥梁。
对自己的娘家人,李太后也比较约束,不许他们私谋职位。那位泥瓦匠李伟已经升为武清伯,他曾经挪用公款为自己建府第、建生茔,张居正都没太管。
但这位泥瓦匠贪心不足蛇吞象,勾结内库官员,在士兵的冬衣制作中偷工减料,引起士兵哗乱。这个张居正不能忍,就把事情引到了李太后面前,让她自己看士兵的冬衣。李太后脸上无光,当即传谕内阁,依法处置,决不袒护。
张居正也给足了李太后面子,将违法的官员全部革职,而李伟不必通过司法审问,叫到宫外申饬一顿,让他保证不得再犯。
不过,说这些还是不能掩盖这个小女人的本质——市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