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之所以支持张居正,我跟你说,决不是史书上写的那样,这个女人多么贤惠,多么识大体,而是因为她认定张居正能给她家干活,是个好劳力。
这种人爱沾小便宜,出了事不愿负责,绝对不是一个可以长期合作的对象。
此时还好,都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张居正以他独特的拉关系能力,与冯保、李太后组成了牢固的权力铁三角。这个关系用中国外交部常用的话说,合作并保持距离。
日期:2013-12-16 21:47:56
第三个人,也是最重要的人,小万历。
有人说张居正的改革措施最后被废除,是因为没有指定一个强有力的人接任内阁首辅,以致于没人继承下来。
不是的,张居正是指定了的,不是一个臣子,而是一个君王。
明摆着的,张居正已经完全盖过了皇帝,首相政治走向了顶峰,而这种政治模式在以皇帝为核心的帝国里,不会再持续下去。于是,张居正选择了最合适的接班人,小万历。
张居正要把小万历培养成一代明君,这是和改革同等重要的大事。
朱翊钧,生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出生时他爷爷太迷信,以致于父子俩都不太受爷爷待见。一直到五岁多才有了名字,但当时小孩子不记事,难过的日子没几年就过去了。
隆庆二年(1568),朱翊钧被立为太子,虚岁才六岁。
隆庆心里很明白,老爹受的苦,绝对不能让儿子再来一遍,自己缺少父爱,就全心全意地疼爱这儿子,便在登基第二年就立了太子。
小朱翊钧十分懂事,有一回隆庆在宫里骑着马游玩,儿子天真地仰着头说道:“父皇是天下之主,您小心点,别摔着。”这么乖的孩子,隆庆别提有多高兴了。
朱翊钧从五岁就开始读书,特别聪明。
当时陈皇后因为身体多病,住在别宫里,朱翊钧每天早上都跟着李贵妃去给她请安。陈皇后没有儿子,很喜欢这孩子,就把经书取出来,一句一句地问他。小太子总能对答如流。由于他的关系,两宫相处得十分和睦。
看,就是这么一孩子,情商高,智商也不低,将来必定是可造之材,张居正也这么认为。
父亲死了,悲伤过了,才十岁的朱翊钧登上皇位,接任了天下最难干的工作。
此时他更加懂事了,知道母亲一个人不容易,也清楚是张先生赶走了想欺负他娘儿俩的高老头,所以,一定要听妈妈的话,也一定要听张先生的话,就应该把权力全部交给张先生。
小万历对张居正十分尊敬,从不敢直呼其名,总是称呼为“张先生”,在诏令上就尊称为“元辅”。
盛暑讲课时,小万历要先站到张先生站的地方,试一试温度凉热。冬天讲课时,小万历就给张先生在地上铺一块毯子,怕先生的腿凉着。
偶尔张居正肚子疼,小万历就亲自调一碗辣汤奉上。张居正患病在家,小万历就会马上派御医前去诊治,并亲自包好一包药,派太监送去,要看着张先生服下,才能回来复命。
越看这孩子越乖,为了把他培养成一代中兴英主,张居正亲自担负起了小万历的教育工作。
日期:2013-12-16 22:45:39
做皇帝头一件事就是要坚持上朝,明代的早朝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青天白日的,几十个大臣在大殿里胡说八道,难道白天不上班?他们五更天就要起床上朝,按现在钟点来说,打五更是凌晨三点,这时候鸡鸣。所以,皇帝和大臣都是很辛苦的。
为什么明代出现了宦官专权?很大的原因在于皇帝受不了这份苦,该早朝的时候都旷了工,皇帝和大臣们不碰面,不通气,太监能作为的地方就多了。
张居正就折衷了一下,小孩子不必天天早朝,每一旬三、六、九日上朝就行,一个月九天,省下的精力就好好读书。
小万历很听话,这事从此一直坚持了十五年。(他在位48年)
明朝对皇帝的教育分两种,经筵和日讲。
经筵很隆重,每月逢二的日子开讲,遇着严寒和酷暑时就停止,类似于寒假、暑假。由大学士和勋臣主持,六部九卿、翰林学士都要到场,由翰林院春坊及国子监祭酒进讲经史。这类似于大型讲座,只不过是很多人说给一个人听。
日讲是常课,随时举行,由大学士和讲读官主讲,君臣可以讨论,这类似于普通的上课。
以往的几代皇帝都懒得读书,经常荒废,所以这一切要重新举行。小万历主要学习三门课程:经书、历史、书法。
张居正给他定了一个课程表,叫《日讲仪注》,要求每天读哪一本书哪一章,规定小万历除了上朝之外,其余每天上午都要来上课,除非特殊状况,全年不停。
四书五经就不必说了,是必读的。历史主要学习《资治通鉴》,张居正还自己编了一本书,叫《帝鉴图说》。他把历代帝王列出来,有好的、可以学习的事八十一件,恶的、应当为戒的事三十六件。不仅有文字,还配上了手绘插图,只要智商没问题,绝对能看得懂。
每天日讲完毕,张居正都会给他解说一两件事。有一次,讲到宋仁宗不喜欢珠宝的故事,小万历脱口而出:“国之所宝,在于贤臣。珠玉之类,宝之何益?”
一听,张居正很高兴,连忙进一步说道:“是呀,明君就应贵五谷而贱珠玉,五谷可养人,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小万历连连点头道:“先生说的是,宫人喜好珠宝装饰,朕在年节赏赐时会节省一点。”
“陛下能这样想,真是社稷之福啊。”
小万历又说:“秦始皇销毁兵器,可是木棍也能伤人,销毁兵器又有何用呢?”
张居正答道:“治理国家应当对百姓施恩德和廉政上下功夫,以结民心为本。天下之患,往往出于防范之外。大秦朝却亡于几个戍卒,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先生说的是,人定真能胜天。”
还有一次讲到汉文帝劳军细柳营的故事,张居正说道:“皇上应当留意武备,祖宗以武功定天下,如今承平日久,武备日弛,不可不及早讲求。”
小万历听了,一连声儿地称“是”。
后来,张居正又把太祖朱元璋编的一本《皇陵碑》拿来给小万历看,给他讲祖宗怎么吃苦,怎么创立的基业,让他珍惜民力,励精图治。这叫忆苦思甜。
头一天学的经书和历史,第二天张先生要提问的。如果准备充分,对答流畅,张居正就会颂扬一番;如果磕磕巴巴或出现错别字,张居正就严词质问,使他不敢不牢记。
一个母慈子孝、老师放心的美丽故事,在红墙黄瓦的皇宫里演绎着。
这教育模式没问题吧,有最优秀的老师、最严格的家长、最称职的陪读,把最系统、最完备的知识传输给小万历,他应该是最优秀的学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