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10-17 09:03:34
【小结二】忠信,
《论语》中有两则论述很重要。一为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另一处为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这两章向我们揭示,忠信是我们每个人的天性所有。这和禅宗的“佛性本有”有点类似。忠信虽然是我们先天具有的,但却不是我们天然能够运用的,甚至“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因为“金石之有声, 弗 扣 不 鸣, 人之虽有性,心弗取不出”。这就需要“如丘之好学”,需要“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奠”。需要“择善而固执之”。需要“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虽如此者,“中庸不可能也”。这就是儒家死而后已的学理基础。
那么,究竟什么是忠信?他们在儒家的伦理体系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先看一下信。在论语中,信基本有两种用法,一个是狭义的,专指诚信,比如,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另一个就是广义的,比如漆雕开说的,吾斯之未能信也(还有一处做副词,果真如此的意思)。《说文》信,诚也。同样《说文》诚,信也。也就是在语源上,诚和信就是一回事儿!《郭店简性自命出》信,情之方也。情出于性。《中庸》率性之谓道。又云: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就是说,只有信或者说诚能够发明本性,只有至诚能够做到率性所为合于道。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中庸》上说,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则散而固执之者也。《易系词》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这段论述,明确了信是儒家人学体系的基础。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