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07-07 20:55:25
(七)提高存款准备金和加息
央行的货币调控政策中,“提准”和“加息”,在最近以及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将和“CPI涨幅”一起,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在前文的房地产部分,已经指明,为了稀释房地产和金融财政系统的泡沫,增发货币,有序通胀,将是一项稳健推行的政策,仅以第一个基本面的耐受能力为推进速度的底线,所以CPI必将在一个阶段内持续高涨(农产品因为长期的政策性打压和积弊,加上资本特别是国际资本的操纵,反应会更强烈),而“提准”和“加息”,将作为技术性和宣传性的手段,用作调整通胀的速度和缓解社会心理舆论压力。“提准”和“加息”的作用,一方面可以起到控制货币流动性缓解CPI增长的作用,虽然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在于表达一种姿态——“我们在努力的控制通胀,情况会有好转,大家要坚持住”。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调整,频繁连续,幅度不高,效果不大。频繁连续,体现了“超级政府”的存在和对秩序的掌控;幅度不大(每次提准0.5个百分点,加息0.25个百分点),是为后续操作预留空间,幅度大了也不解决问题;效果不大,是因为总体方向就是有序通胀。
附:
央行2011年历次货币政策调控一览
1月14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月8日,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2月18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3月25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4月5日,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4月17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5月12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6月14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7月7日,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那么,加息与提准,孰优孰劣呢?可以说两者均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但从行使频率来说,央行更倾向于提准。为什么在央行看来“提准”优于“加息”呢?因为整个有序通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稀释房地产和金融系统的泡沫,维护整个社会和国家统治的稳定。整个调整的过程,会尽量避免对原有的利益分配模式造成大的冲击。可以参照其他的政策,比如房产税,限购等,都是针对“将来”的利益分配,而对以往既成的利益分配,不造成大的冲击。真正和泡沫息息相关的是那些已经买了房的从银行贷了款的,泡沫的硬着陆也应该是从这些人的利益受冲击开始,所以,一且政策,都会尽量的保护这些人的既有利益。如果加息,则很多要按浮动利率还贷的人,负担就会加重,这对政策实行的稳定性造成冲击,很多人有不堪重负断供的可能,这和房价跌的效应其实是一样的。而提准在回收货币流动性的同时,对已经贷款的个人企业来说,没有冲击,有利于稳定。
提准,虽然给原有的贷款规模造成了缺口,但可以抑制银行口流出的热钱,提高银行系统的抗风险能力,贷款缺口可以由民间资本借贷来补充。虽然短缺造成民间借贷的利息疯涨,但是中国法律规定,超过国家利率四倍以上的高利贷是不予承认的(虽然具体操作中可以把利息部分也写成欠款的形式),所以提准引发的民间借贷利息的增长,小于加息的效应(央行加息,则民间必然加息,提准不一定),副作用较小。
当然,无论提准还是加息,都有其负面作用,让真正需要钱的企业个人贷款难,让经济中的健康成分甚至必要成分,因为缺钱而受损。在医学上,对待癌症,早期使用的是手术和化疗等一刀切的手法,在治疗癌症的同时,也会摧残正常的机体,现在比较先进的方法是靶向,把抗癌制剂有针对性的施用到癌组织上,未来的终极癌症疗法,应该是基因疗法,敲除癌变基因,让人不生癌,让癌细胞转良。类比人体,同样复杂的经济体系也是如此,美国的QE,传统的加息提准等手段,都是针对整个经济体,对所有的经济组分造成影响,而终极的手法,应该还在人性的发展进步改造或者退而求其次的制度进步上。那么,现阶段,中国的政策,应该在无奈的实行这种整体性的调控手法的同时,增强靶向性。
近日,第一财经日报发文《宏调新思路渐显:相对紧缩 定向宽松》,所谓“相对紧缩”,就是我前面说的,紧缩是做给人看的,不能缩到底,紧缩是为了有序的通胀;“定向宽松”就是针对国计民生的关键积极的部分,不能让其渴死,要给他们以照顾。个人认为,这是非常高明的,比美联储的“QE”高明多了,我们的是“Oriented Quantitative Easing ”,更高级。我们实际上也一直在这么做,如果细心观察,提准的政策是不针对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的,这是对农业的靶向性支持,还有最近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靶向性支持。
但是,这里需要让大家警醒的是,因为一系列的政策,都是从上往下执行的,具体操作的是人,而现有的监督体制又十分薄弱,所以需要全民努力,最大限度的开动现有的监督工具,防止有人在“靶向性”的过程中,为个人和小集团牟利,这样我们的“高明政策”会走向反面。比如,本来用来保护农业和中小企业的钱,会流向弱智国企搞房地产,这是我们大家都不愿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