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11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按照东汉经学大师郑玄(127-200)的注解,“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就是五帝时的禅让制度,也就是“公天下”;而“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指的是禹,汤以后的“家天下”,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帝王之位。前者称为“大同”之世,后者称为“小康”之世。(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奔小康”,不是一个概念)。这可以表明:战国中期以后的儒家,已经接受和融合了墨家的禅让之说,他们假借孔子的名义说事,把五帝时的大同境界,作为自己的最高政治理想,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最高纲领”。但这也只是唱高调而已,禅让观念与儒家的“家天下”的政治理念毕竟是格格不入的。历代封建王朝所提倡的“选贤”,不过是选择能为王朝服务的优秀臣子罢了,怎能把一家一姓的江山社稷让给他人呢?汉高祖刘邦连“非刘氏而王”都不接受,更何况非刘氏而帝?儒家只是把“大同”之世作为虚无缥渺的最高纲领挂在那里,而他们的现实的政治理念,还是最低纲领的“小康”之世,实质上是用“小康”取代了“大同”。

中国古代的共产主义

近代以来,受摩尔根和马克思关于原始社会的理论的影响,学者们按图索骥,认为“大同”之世和禅让之风就是原始社会财产公有和民主推选首领的反映。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所有的历史著作和历史教科书,都这样宣讲。但仔细推敲起来,事情也并非这样简单。战国距原始社会,至少也有两千多年,原始社会又没有文字,这段历史是怎么传下来的?如果说它只是一个若隐若现的史影,当然也无可厚非;但若是说真是那段历史的直接的描述,就难以说得通了。在今天看来,最为稳妥的说法,应该是战国学者的一种天才的想像,一种崇高的理想。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