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20节

热门小说推荐

当我们试图用“器”表示处于势态中的那个存在者时,该存在者所处的势态就成了另一个存在者,索性把这个存在者称之为“道”,也就是把“势态”称之为“道”,道和器就成了一对儿对立统一着的存在者。这样,规定、制约、生成差别形式的一方是形而上的一方,是势态,是在其所在,是“道”;被规定的,承载了所生成的差别形式的差别者、作为是其所是的一方是形而下的一方,是“器”。

再来看我们关于存在者的定义:

“以具体的差别形式处于普遍联系之中的联系者是存在者”。

可见:

前件,“具体的差别形式”就是存在者的是其所是,是其以一个不均匀者所持有的、所形成的差别形式。

后件,“处与普遍联系之中” 就是这个不均匀者的在其所在,这个不均匀者的在其所在规定、生成了这个不均匀者的是其所是。

前、后两个要件才规定了存在者,这个存在者才是存在着的。

在中国古典哲学里,“道、器”范畴还有许多内容,狭义地讲,可以把是其所是理解成是“器”的性质,把这个是其所是的在其所在说成是“道”的性质。

对于绝对均匀体来说,道和器是直接统一的。对于不均匀的体系来说,相对于普遍相关,不均匀的局部中的是其所是和在其所在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差别,出现了相对分离,两者开始成为、正在成为两个不同的存在者,发展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存在者。在从直接统一到相互对立这两个极端情形之间,这两个存在者是对立统一的。

3.5.6 是其所是和在其所在的相对分离

如我们已经初步讨论过的那样,一个器的在其所在实际上是一个变化中的势态,如果器总能完全彻底地适应和跟随势态的变化,那么,是其所是和它的在其所在就始终是统一的、同一的,两者无区别,是同一个存在者。但是,由于作用传播速度的有限性,器对于势态的响应速度也是有限的,器不可能完全彻底地跟随道的变化,总是滞后或超前于势态环境的变化。

当“器”与生成这个器的“道”开始发生差异时,这个器与这个道就开始相对分离,发展成为了两个不同的存在者。两个存在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点:

1、分离之前,双方都是对方生成和变化的直接因素,双方互为道、器。分离之后,双方虽然仍作为相互作用者,但是,由于实现了分离,随着分离程度的不同,相互的影响能力、地位将发生分化,两者之间的相对地位在从完全对等直到两者之间绝对悬殊这两个极限之间取不同的具体位置。比如,在偏向两者地位绝对悬殊这个极端情形里,强势的一方为道,弱势的一方为器,道、器之间仅是相对关系,没有绝对意义。

仅在层次性充分发育的极端条件下,器成为道中的一个局部,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的势态影响之下的一个具体的、特殊的事件或物体。

2、分离之初,在双方的界面上,两者各自的差别形式是对称的、互补的、契合的,除了相对方向的差异之外,其他形式几乎是相等的,或者说在极限附近是趋于等同的。

这意味着,分离伊始,双方仍然可能各自保持和继承着原先双方共同作用形成的差别形式。

3、随着相互之间的进一步分离,双方各自再发生的新的变化已经不再能全部、直接就是双方共同的变化了,不再能够直接生成共同的差别形式。这也提示我们,相互作用是生成相同的、共同的差别形式的条件。

作为差别者的双方都不能始终绝对保存和继承原有的差别形式,两个存在者之间的差别逐步扩大。

日期:2010-07-19 11:23

3.6 “差别形式”的层次

一些差别者以某种特定的差别形式组成了新层次的差别者,新差别者又和其他差别者一起以新的差别形式形成另一层次的差别者。

在这个模式里:

1、差别形式不断积累和丰富;

2、差别形式的积累产生了差别形式的层次性;

3、不同层次的差别形式又相互成为差别者。

3.6.1 差别形式的三个基本层次

最原始的差别者是元子。

元子本身内部没有差别者,是差别和差别形式的直接统一。这时的差别者就是差别形式本身。

元子作为最初的差别者由于它处于趋近于绝对均匀的普遍联系中,被视为本身不变化,元子的变化是定义域之外的另一世界的事。这是第一层。

在我们的这簇不同程度展开了的维度里,元子之间互相作为差别者,这些差别者之间有了差别的形式,这是最初的差别形式。这是第二层。

如:元子及其相互之间作用所产生的时间、空间上的差别形式可称为“场”。

最初的具体差别形式有时间、空间、力、场、能……。初始时,这些差别形式之间还没有显著的区别。

上层次的差别形式作为差别者产生了新的差别形式,这些差别形式“凝固”下来,变成了新的差别者,新的差别者之间又产生新层次的差别形式。从此以后的差别形式属于第三层。

如:由第二层次的差别者分布不均匀产生的粒子和空穴;这些粒子和空穴作为差别者积累形成新的差别者及其差别形式。

日期:2010-07-22 08:35

3.6.2 粒子与空穴

元子本身具有差别和差别形式直接同一的性质,就是说,元子作为差别者没有内部构造却有外部特性。元子的这种外在特性由元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规定。在元子与元子的相互关系中,差别形式就是差别者本身,相互作用就是相互作用者本身。

元子之间分布的不均匀产生了第二层次的差别者,如场、能、力、时间、空间等,当第二层次的差别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再次出现不均匀时,不均匀之处聚集和稀疏产生了新的差别形式,这种不均匀现象的暂时凝聚可能会表现为粒子和空穴。此处的聚集就是彼处的稀疏,因此,粒子和空穴是同一群元子在同一时间区间里在两个不同空间位置上分布的现象,是时间和空间不均匀、不对称产生的现象。

为了方便我们的推理和想象,有必要设立一个比喻性的思维模型——酸奶模型。

定义域:

在元子的差别性和差别者性出现初步分化和积累的领域。

模型:

把已经分化的元子无限维联系中的一个三维局部想象成一杯很均匀的酸奶。由于某种原因,酸奶中出现了一个微小的凝块。

推理:

在这个三维空间里,构成凝块的这一部分元子发生了相对与其他元子之间更为紧密的联系,但是,由于普遍相关的绝对性,这种紧密联系必须以另一部分元子之间相对疏远为代价。

这些必须被疏远的元子可能有两种极端的分布情形:

1、由构成凝块的那些元子之外的其他所有元子均匀分摊;

2、由另一群元子集中承担。

被疏远的元子分布可能处于这两个极端中的某一个极端;也可能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个具体位置上;也可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不断转换和震荡。

先来看第1种极端里的情形。

当一个初始均匀的整体中出现一群元子发生格外紧密关系时,首先是聚集点周边相邻的元子受到影响,受影响的部分元子原有的相互关系被迫变得更疏远一些。

比如,就像一片薄橡胶膜上面放置了一个钢球一样,靠近钢球附近的橡胶膜被格外地拉伸,这部分橡胶分子之间的距离将大于了其他部分。不过这个“橡胶膜”的比喻是平面的,我们的模型是立体的、三维的。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