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403节

热门小说推荐

货币数量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清晰特征的阶段:(1)休谟清楚地掌握货币的长期中性和短期非中性的区别,并且对后者倾注了几乎和前者一样的关注。(2)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了货币变动的非中性效应菜单,但是当他们在反击他们的重商主义前辈的原始通货膨胀主义的时候,又一贯地淡化它们的重要性。鉴于休谟承认爬行的通货膨胀具有正的产出和就业效应,李嘉图和穆勒避免提出任何有关货币注入可以产生有利的真实效应的建议;在他们看来,货币数量论实质上等于纯粹而简单的等比定理。(3)在1870-1930时期,新古典经济学家逐渐从李嘉图和穆勒采用的严格形式的货币数量论立场上后退,这一时期的货币数量论的典型特征就是收入分析方法的发展。

四、货币数量论的收入方法

货币数量论的收入分析方法的基本思路是从名义收入而非货币总量出发分析货币收入变动对各种不同的商品价格从而对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过程,其特点是由货币收入—支出分析出发,从流通领域深入到生产领域,提出利率因素作为投资和储蓄关系的杠杆,将收入—支出方法进一步转化为投资—储蓄分析,从此出发探讨货币对价格水平波动的影响,这就将货币量的间接作用进一步深入到生产领域,引出货币量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

虽然早在康替龙1755年出版的《商业性质概论》中有了收入说的萌芽,一般认为图克(1844)提出了货币数量论的收入分析方法的基本命题。魏克塞尔(1898)和霍特里(1913)的著作强调“货币收入总和”,强调它是如何变化的,这是马歇尔现金余额方程分析方法的发展和深化,成为迈向分析收入、储蓄和投资的一个关键转折点。现金余额分析方法的主要代表庇古在其1927年出版的《产业波动》中也转而采用收入分析方法,而凯恩斯则在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中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对收入说作了充分的分析和阐述。此后,熊彼特、阿夫塔里昂和哈耶克等人也采用了收入分析方法。实际上,至少自詹姆斯.安格尔(1936)的著作以来,货币经济学家都倾向于按照收入交易而不是总交易来表示货币数量方程:MV=Py’(参见弗里德曼, 1987a )。

货币数量论的交易说和收入说对于货币的作用认识,涉及到完全不同的概念:对于交易说而言,关于货币的最重要的东西是货币的转移支付;而对于收入说而言,最重要的东西是货币的持有。这种差异在关于货币数量方程的剑桥现金余额说中甚至更为明显(庇古,1917)。确实,收入说也许可以最恰当地看成费雪学说和剑桥学说的中间站(参见弗里德曼,1987)。

事实上,新古典货币数量论的显著特点是对短期问题和失衡情况下V的不稳定性,而不是长期的货币对价格的同比例性。即使在费雪的《货币的购买力》这本被认为对严格数量论典型描述的著作里,也包含了“过渡时期”的相当内容的分析,在过渡时期T和V是变动的。这些过渡时期被假设平均长达10年。费雪毕其余生写了关于应对过渡期的周期波动的货币建议。魏克塞尔,正象我们将要看到的,集中关注“累积过程”问题,而累积过程本质上是短期的、失衡现象。同样地,马歇尔货币理论的追随者,例如庇古、罗伯特森、拉文顿和青年凯恩斯,他们关于货币问题的论文和著作中的大量篇幅是论述工业波动中货币的作用,当然庇古和罗伯特森都写了关于商业周期问题的专著。集中于短期分析在20世纪30年代的芝加哥货币数量论者之间,比如H.C.西蒙,更加明显。所有这些作者的共同特点是在货币和价格的长期均衡关系中缺失利息率,他们主要关注如何通过适当的货币行动以稳定价格水平的短期政策问题。

简言之,在凯恩斯之前新古典货币数量论事实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宏观经济学。在货币数量论的全盛期,它不再是曾经认识的那样——一种主要关于货币价值或货币购买力变化的原因的理论——而是一种M如何影响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MV、并通过MV,影响价格水平P和 产出水平T的理论。

魏克塞尔的货币理论

魏克塞尔对货币分析的贡献最主要反映在他1898年出版的《利息与价格》和1906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讲义II》之中。魏克塞尔的货币理论是属于现金余额说的范围(参见帕廷金,1965;布劳格,1985)[46]还是收入分析方法(如林维星:《货币数量论之研究》)至今存有争议。魏克塞尔(1898)不仅使用了现金余额概念,而且从货币持有量的角度探讨了货币流通速度的决定。

一、魏克塞尔与货币数量论

哈里斯(1981)认为,在凯恩斯主义之前,魏克塞尔以最完美的形式提出了货币数量论。“不能否认,在一定情况下,数量论是可能正确的,不论怎样,它带有高度的真理。”(魏克塞尔,1898,中译本第31页)。他进一步指出,“但切勿这样设想,以为货币的现有存量或个人余额的数量,可用来作为商品价格的直接尺度,从而决定其水平。”(同上)实际上,魏克塞尔提出了(在一个充分就业经济中)以实际余额效应和物品市场的失衡为基础来解释货币数量论背后的机制,这就是通过余额效应起作用的“直接机制”。弗里德曼在其现代货币主义理论的发展中,仍然强调这种机制的作用。在《利息与价格》第5章中,魏克塞尔是这样来阐述货币数量论的:

“现在让我们假定,由于某种原因,商品的价格上涨了,货币的存量没有变动,或者货币的存量减少了,而价格暂时没有变动。这样,与价格的新水平相比,现金余额就逐渐显得太少了。因此我要设法扩大我的现金余额。要做到这一点——关于借贷等等的可能性,这里不谈——只有减少我对货物或劳务的需求,或增加我自己的商品的供给。或两者并进。商品的一切别的所有者和消费者,情形也都是这样。由于商品需求普遍减低,供给普遍增加,势必使一切价格不断低落。只有当价格跌落到使现金余额认为已经达到足够的水平时,跌势才会停止(就上面前一个情况说,这时的价格当已跌到原来水平)。”(1898,中译本第32-33页)

在这段引文中,魏克塞尔假设货币存量不变,而且不考虑银行体系。

因此,魏克塞尔认为,“这个理论(指货币数量论——引者注)对其主题做了真实的阐明,那种方式在理论上是无可争辩的;但不幸的是只是基于同实践很少关系、有些方面简直全然没有关系的假定。”(同上,第33页)其错误就在于其“其他情况若相等”的假设与现实不符:“但是那些必须设想为‘相等’的‘事项’中,有些却是在整个经济学中最脆弱的,最无从捉摸的因素——特别是货币的流通速度,事实上所有别的因素都可以或多或少归因于它。”

魏克塞尔对传统货币数量论的批驳来自于引入信用制度的分析。在“纯现金经济”的基础上,“如果我们继续下去,把信用这个因素考虑在内,整个情况将完全改观,将立即会失去数量论的凭借。(在简单的信用经济下——引者注)信用的作用,只是象一个强有力的滑车,加速了货币的流通。”(同上,第48页);特别是在“发达的信用经济”或有组织的信用经济下,“流通的速度在实际上或实质上提高了——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流通的速度已经能够或多或少随心所欲地增加了。”(同上,第51页)。在这里魏克塞尔实际上考察的是有银行体系运行的经济,他所有的货币定义仍和桑顿和其他古典经济学家一样,是黄金而不是银行存款,因此,可把银行存款的变动看成是黄金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由于在发达的信用经济中,保持个人现金余额的做法几乎已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活期、定期存款以及货币交易中的各种手段;银行的现金只占其储户存款的一小部分,这表明,魏克塞尔的货币数量论是为基于部分准备金的银行体系而建立的,无疑突破了传统货币数量论从个人货币支出的角度来分析社会货币流通的局限,并反映了“当时货币体系即将经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将使货币体系朝着魏克塞尔所看到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参见希克斯,1977,中译本第69页)。

二、间接机制的分析

魏克塞尔对货币理论的贡献之一是对通过利息率联系货币和价格的“间接机制”的详尽阐述[47]。间接机制是魏克塞尔在《利息与价格》中讨论的唯一机制,而且它也是累积过程的中心。累积过程是通过利率(包括货币利率和正常利率)的变化对储蓄和投资等间接机制的影响,去分析价格总水平的变动。

累积过程是以对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或正常利率之间的关系分析为其出发点的。货币利率是指信贷市场上事实上的利率或市场利率;自然利率被定义为投资者利用银行贷款而获得的预期利润,即投资者在商品市场上的资本收益率;正常利率定义为保证投资者借贷资本需求与贷款人储蓄或借贷资本供给均等的某种货币利率水平,这种利率与自然利率相对应。魏克赛尔在阐述累积过程的性质时写道:“货币利率首先取决于货币的过量或稀缺。那么,它又如何最终由实际资本的过量或稀缺决定呢?唯一的答案是,这两种利率的差别对价格施加着影响。当货币利率过低时所有价格上升。从而货币需求增加,以及由于对现金持有额的更大需要,供给减少。其结果是利率很快回到其正常水平,它与自然利率重新相等。”(1898,中译本第87-89页)

对于魏克赛尔的间接机制的累积过程,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分析:假设由于直接机制的作用从外国购买者那里得到黄金的个人把黄金存在银行里,从而银行现金储备的水平增加,结果它们就希望扩大它们的贷款和银行存款的供给。它们只有通过降低贷款利息才能做到这一点。在货币利率较低时,投资者发现用借款来购买投资品比以前有利了:银行的利率低于魏克塞尔所说的“自然利率”,即物质资本存量的边际收益率。这种对投资品的需求引起了物品市场上的过度需求(魏克塞尔还认为,这种情况会由于消费的乘数效应而加强),结果导致价格上升。因此,货币供给增加通过间接机制(相应地通过直接机制)引起了价格的上升。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