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56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日期:2009-11-06 19:29:41

笔者生活的城市里曾经有一位老中医,他就只用切诊不用问诊,用“曾经”一词是因为他已经离世了。这位老中医也在笔者所在的医院出过门诊,由于是名医,笔者也曾经带患者向他求诊。在等待过程中发现:这位老中医确实不用问诊,当患者主动述说病情时他也会制止。他对患者做出的诊断却似乎只有一个——“虚”,这个 “虚”字真是万能的。因为中医有句话“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刺热》)。所以即使是像外感这样的实证,也逃脱不了这个“虚”字。听着是不是有点相声《相面》 里“桃园三结义,孤独一枝”的味道,无论你有兄弟几个,都可以用这句话来解释。这位老中医大徒弟的女儿恰巧是笔者的同事,笔者曾经向她请教过这个问题,她说她父亲也发现过这个问题,她的父亲说诊脉判断疾病的虚实、表里还是可以的,但要准确诊断出疾病则是难于上青天,诊断疾病还是要四诊合参的。应该说这位老中医医疗经验还是很丰富的,也有许多患者在他的精心治疗下得以康复,但从旧社会成长起来的中医难免带有一些“江湖口”。

日期:2009-11-07 18:26:14

脉诊中玄之又玄的要数是悬丝诊脉术了,据称药王孙思邈就曾经运用此术给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看过病,但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在诸多的古典医籍中几乎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历史上是否真的有悬丝诊脉呢?病人的脉象能否通过丝线传导给医生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曾有人专门请教过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老先生。 施老先生曾给清廷皇室内眷看过病。他介绍说,这悬丝诊脉可说是亦真亦假。所谓真者,确曾有其事;所谓假者,悬丝纯粹是一种形式。原来,大凡后妃们生病,总要由贴身的太监介绍病情,太医也总是详细地询问这些情况,诸如胃纳、舌苔、二便、症状、病程等。为了获得真实而详尽的情况,有时太医还要给太监送些礼物。当这一切问完之后,太医也就成竹在胸了。到了悬丝诊脉时,太医必须屏息静气,沉着认真。这样做,一是谨守宫廷礼仪,表示臣属对皇室的恭敬;二是利用此时暗思处方,准备应付,以免因一言不慎、一药不当而招祸。看来御医名不虚传,他们至少已经达到张仲景所说的“中工”的水平,能够问而知之。但大家请想这些情况都是经别人的转述,也未必详细,御医开方子时必然会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这样又怎么能够直达病所、药到病除?看来悬丝诊脉除了能给太监们带来一些红包外,对于皇室内眷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