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8-1-24 13:27:50
把帝王的秘籍掀开——解读《周易》(164)
第七章 狐狸的尾巴
中国有一句土话,叫做“露出了狐狸的尾巴”,指某个本来安排得很周密的计划被暴露。《周易》这最后四卦就是一条狐狸的尾巴,其中包含了许多与作者个人有关的重要信息。或者说,《周易》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的分篇不是随便分的,而是作者精心安排的结果,其中下篇包含了作者用作自传的四卦。换句话说,《周易》六十四卦实际上是三个部分: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卦和多余出来独立成篇的四卦。至于这四卦是本来就另外成篇,被后人误解为属于下篇?还是作者有自己的考虑而作为尾巴故意贴在下篇?我们现在已难于知其详。我们所能肯定的只有一点,那就是《周易》的最后四卦是一个单独成篇的尾巴,它不属于下篇的范围。而根据我们的分析,这四卦的内容应是作者的自述,其特征与曾经改变历史的进程,对我国数千年的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人物——周公的个人经历相一致。为此,我们将这四卦从下篇中分开来讲,并取名为“狐狸的尾巴”。取这个名字,除了因为这四卦所在的位置特点的确像一条紧贴下篇的尾巴之外,更重要的是关于《周易》作者的问题困惑了我们太久,还因为《既济》卦和《未济》卦卦爻辞中的确有“小狐汔济,濡其尾”之类的卦爻辞。
周公的事迹我们在第一章中已经作了较详细的讲述,这里就不再重复。下面我们就以周公的事迹为背景与这四卦的内容对照,看其是否相符?看这最后的四卦想告诉我们些什么?
六十一、《中孚》卦:自我标榜
老子从来不吹牛,
爱憎分明政绩优。
若问平生遗憾事,
稍稍越位有点愁。
(卦辞) ():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
(爻辞)上九:翰音登于天,贞凶。
九五:有孚挛如,无咎。
六四:月几望,马匹亡,无咎。
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九二: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初九:虞,吉。有它不燕。
诚信者不会受到伤害
():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
“中孚”即中正、诚信。“中”与“孚”是两层意思:“中”指不偏不倚,强调的是处事的公正性。“孚”即诚信,强调的是信誉。强盗、土匪也有守信的时候,但却尽干损人利己的坏事,就不能算“中”了。在《周易》卦爻辞中,“孚”字其实均含有“中孚”之义,我们平时所说的诚信也有“中”的倾向,但作者以“中孚”作卦名,而不以“孚”字作卦名,显然是想强调“不偏不倚”的公正原则是诚信的前提条件。
“豚”就是小猪。“豚鱼”也就是白鳍豚,俗称江猪。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长江入海口处。白鳍豚现在已经成了国家稀有的一级保护动物,但在古代却是很常见的像鱼类的水栖动物。它游在水中时,头部常常露在水面外,远看似猪,加之其肉质鲜嫩似乳猪,故称为“豚鱼”。“豚鱼”在古代除了食用外,最大的用处就是其皮可以用来制作战袍。《诗经•小雅•采薇》说:“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朱熹注:“鱼,兽名。似猪,东海有之,其皮背上斑文,腹下纯青,可为矢服也。”《诗经》中所说的“鱼服”就是指这种用鱼皮制作而成的战服。鱼皮经制作后坚固耐用,可抵挡箭矢刀枪的攻击,同时它又较猪、羊、牛皮轻便,穿着舒适,不太影响自己身体的灵活性,所以古人选鱼皮作为制作战袍的上等原料。而鱼皮中又以“豚鱼”的皮最大,是最好的制作原料,所以,用“豚鱼”皮制作的战袍是古代的优质“防弹衣”。《史记•礼书》说:“楚人鲛革、犀兕,所以为甲坚如金石。”其中的“鲛革”也就是用类似于豚鱼的鱼皮制作的铠甲。这里的“豚鱼”正是取豚鱼皮所制作的铠甲坚硬,可以防身之义。
《中孚》卦卦辞大意为:“为人中正、诚信,就会如穿上了用豚鱼皮制作而成的坚硬战袍一样,不会受到敌人的伤害。这种优良的品德有利于克服艰难险阻,利于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五章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老子的这句话可以为这段卦辞作注。“含德之厚者”也就是“中孚”之人。毒蛇猛兽不伤害也就是得到很好保护的“豚鱼”之义。品德高尚的人难道真有一道如来佛的金光护着,洪水猛兽都奈何他不得?其实问题的实质在于: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品德高尚的人由于他们平时处事公道,深得人心,没有谁想伤害他。即使有个别不讲道理的人不满,他也会受到大多数人的保护,而不会受到伤害。这其中的道理既简单又复杂,需要我们自己去细细品味,佛教中常说的所谓“开悟”,说的也就是明白了诸如此类的道理。
结合《中孚》卦六爻的内容来看,《中孚》卦实际上是周公自我标榜的一卦。这句卦辞的内容就是说由于自己具有中正诚信的优秀品德,才会得到很好的保护而没有受到伤害。
天下太平就是功劳
初九(丰):虞,吉。有它不燕。
“虞”即虞人,本是商周时期负责管理森林及湖泽中动植物资源的官员称呼。但古人也常以此称呼来比喻国家的最高管理者。在《周易》中,“虞”字仅出现两次,另一次是《屯》卦六三爻“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咎”的爻辞。该爻辞是就周族灭商前夕的周族形式而言的,其中的“虞”字正是用以比喻国家政权的最高行政管理者。因此,本爻辞的“虞”字也应当同喻,它实际上是作者周公对自己七年摄政王的自喻。
“虞,吉”的大意就是:“国家政权由于有我这个合格的管理者,所以才有了现在这种完满的结局。”
“它”是“蛇”的本字。
“燕”是一种体形较小的候鸟。春天从南方飞到北方,一般在人家房梁屋壁间筑巢安居并孵化养育雏燕。当小燕长大后,在冬天来临前,往南飞去过冬。燕子历来是人们喜欢的一种鸟,故“燕”字又引申为安闲、喜悦等义。
“有它不燕”的字面意思就是:“有毒蛇存在的地方就没有燕子存在。”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古代住房大多是半穴居式建筑,房屋一般低矮,屋顶以草杆为主覆盖,非常容易藏毒蛇,而蛇喜欢偷吃鸟蛋或雏燕,因此,燕子筑巢一般都会选择在没有蛇的安全地方以孵育雏燕。反过来说,有燕子筑巢的地方就说明房梁上没有毒蛇,是可以安全居住的房屋。成语“莺歌燕舞”以“燕舞”来比喻平安祥和,正是源于此。人们喜爱燕子在自己的家中筑巢,将其视为吉祥之鸟,也正是因为远古的人们惧怕毒蛇,而将燕子的筑巢与否视为有无毒蛇的标准这一远古时留下的遗风。
作者写“有它不燕”是进一步解释“虞,吉”的道理,是以“它”比喻人生出的坏心,以“燕”比喻国家的安定团结。作者在此想说明的是:如果我心存篡政夺权之心,国家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安定团结的局面。《大过》卦九四爻“栋隆,吉。有它,吝”的爻辞可以为本爻辞作注,因为其中的“它”字的用意与本爻“有它不燕”中的“它”字的取义完全相同,整个爻辞的取义也相同。
初九爻爻辞大意为:“国家政权因为我公正的管理,所以才有了现在这种完满的结局。因为正如有了毒蛇的地方就不会有燕子一样,如果我有篡政夺权之心,就不会有我们今天这样的和平安宁。”
初九爻爻象为“”,《丰》卦卦象。丰字的本义为豆形器皿所盛的物品丰满,引申为满、大、富饶、兴盛等义。虞人的职责是保护山林湖泽资源的长盛不衰,以维护公共利益,维护公平分配的原则,故有此爻辞。
对朋友知恩图报
九二(大壮):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鸣”是鸟的叫声。
“鹤”是白鹤、丹顶鹤、灰鹤等各种鹤科水鸟的泛称,有夜晚鸣叫的习惯。
“和”字的本义为声音相应,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引申为附和、响应、和谐等义。
“爵”字的本义为古代酒器,青铜制造,有流、 、两柱、三足,用以盛酒和温酒,盛行于商代和周初。“爵”又引申为酒的代词。古代能以爵器饮酒者一般只有贵族才具有这个条件,而贵族是由天子、君主根据其贡献的大小及血统分封的,故“爵”又被作为爵位的总称,引申为授予爵位等义。本爻辞中的“爵”字是作为双关语用,以酒比喻爵位。
“吾”是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
“尔”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
“靡”字的本义为散乱、倒下,引申为分、散等义。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的字面意思为:“鹤鸟在黑暗的夜晚鸣叫,它的雏鸟就会闻声应和”。鹤类动物的警惕性甚高,在夜间鸣叫是其长期保持警惕性而形成的生活习性。每当值勤的鹤发出鸣叫声时,其群体均会应声相和,以示共同警觉。这句爻辞是一种比喻,以“鹤”比喻领袖。以“阴”比喻不在位或不得志之时。以“子”比喻民众。“鹤”不论是身材,还是智慧,或者是习性,在鸟类中都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鹤立鸡群”的成语是取其义,作者也正是以“鹤”在鸟类中的领袖地位,来比喻人类中的领袖。
“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的字面意思为:“我有了美酒,就与你一同分享”。这一句是进一步解释“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原因的。是说正是因为我为人义气,有了福就让大家分享,所以他们才会来响应我的号召。以此,九二爻爻辞可译为:
“正如在黑暗中的鹤发出警惕的鸣叫声时,能够得到群体的响应一样。正是因为我为人义气,在拥有权力的时候,能够与大家一同分享,所以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也能够得到大家如雏鹤般的信任与支持。”
这句爻辞听起来是不是有一点“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江湖味道,其实这正是“孚”的一种具体表现。如果说初九爻是以“中”为题,强调了作者自己的大公无私,强调了自己对君王忠心耿耿的话。这一爻就是以“孚”立意,强调了他的诚实守信,强调了他对朋友们的知恩图报。
九二爻象为“”,《大壮》卦卦象。大壮即茁壮成长的意思。诚信是茁壮成长的条件,故有此爻辞。
对敌人奖惩分明
六三(归妹):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得”即得到、获得。
“敌”是敵的简体字。金文“敌”字无“攴”旁,而写作“啻”,从“帝”、从“口”,帝王之言的意思。“帝”是古代君王的称号,上古时的君王尧、舜、禹、汤均称帝,而商朝的君王更是以帝为名号,称为帝乙、帝丙、帝辛等等,只有周朝是例外。周族革命推翻商政权后,君子称为“天子”,以示替天行道之义。“敌”字的古文从“帝”、从“口”,应当正是源于商帝政令之义。政令由帝王所发,故从“帝”从“口”。商帝王施行的是暴政,与周族所代表的人民为敌,故有了敌人、仇敌之义。后加“攴”旁,以示应受攻击之义。因此,“敌”字的本义应当是指周族的对立面商族帝王所发出的政令,后引申为敌人、仇敌、对抗等义。
“鼓”字本义为以手击鼓,是一个动词,借用为所击打之物的名词。也即古人为了模仿春天里万物剥壳时发出的声音,而用陶为框蒙上兽皮或蟒皮制成的一种打击乐器名。鼓在古代的用途主要是希望能助长阳气,所以进攻时击鼓,日食发生时击鼓,因此,“鼓舞”一词往往与激发有关,故“鼓”又引申为振动、激发等义。这里用鼓励义,比喻对真心归顺者加官进爵,以示鼓励。
“罢”是罷的简体字。本义为放遣有才能的罪人,引申为遣归、免除、废除等义。
“泣”即无声或低声地哭。
“歌”即颂唱、歌颂。
“得敌”:“俘获敌人”。
“或鼓或罢”:“有的给予鼓励而封赏,有的则将受到惩罚而罢官”。这是指对俘虏们的处理是根据其对新政权的态度来决定的。持欢迎的态度,表示拥护者就奖,反之者打压。
“或泣或歌”:“有的悲伤而哭泣,有的高兴而歌唱”。这是“或鼓或罢”的结果。
在上一句爻辞中,作者讲述了自己对待朋友的知恩图报,这一爻辞则是讲述自己对敌人的奖惩分明。作者在此以为,对敌人讲诚信的基本原则就是:对助纣为虐者给予应有的惩罚,剥夺他们的权利,罢免其爵位、官职。对向往光明,为正义的行为而歌者,给予封官晋爵,以资鼓励。只有奖惩分明,才可以促使人向善忌恶。奖惩分明正是诚信的又一准则。
六三爻爻辞大意为:“俘获商遗族后,对拥护新政权的贵族给予了鼓励和封赏,同时废除了那些抵抗新政权者曾经享有的特权。”
周公废武庚,立微子的行为可以为本爻辞作注。
六三爻爻象为“”,《归》妹卦卦象。归妹就是女人出嫁,在《周易》中,作者以夫妻关系比喻商周关系,故有此爻辞。
国泰民安
六四(临):月几望,马匹亡,无咎。
“月几望”的字面含义为:“月亮的亮光几乎达到最大的时候”。这是比喻作者所领导下的周族与商族及其他各部落、方国的关系十分融洽,国家政治局面因此几乎达到最好的时候。《小畜》卦上九爻有“月几望,征凶”的爻辞,《归妹》卦六五爻爻辞有“月几望,吉”的爻辞,这三段爻辞中的“月几望”含义一样,可以互参。
“马匹亡”:“马匹消亡”。古代的马匹主要用于作战,是一种主要的战备资源。“马匹亡”的意思也就是比喻战争的消亡,比喻国家的和平。《史记•周本记》记载:周武王在夺取全国的政权后,曾经“纵马于华山之阳,牧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这是周武王向天下民众显示自己的和平愿望时采取的行为,其中的“纵马于华山之阳”就是成语“放马南山”的出处,也就是“马匹亡”的意思,因此可以为这段爻辞作注。
六四爻辞大意为:“在我领导下的国家政治局面,有如十五的月亮般光明正大,人民安居乐业,远离战争,这样好的管理没有过错。”
作者前三爻讲述自己对人的方式是如何正确,这一爻则换了一个角度就事论事。作者说你们看看,我把这么混乱的一个大国管理得如此好,政治局面有如十五的月亮一般光明正大,人民的生活都能够安居乐业,没有了战争和流血,这种管理有什么错呢?当然没有错,但这句话的背后却包含着作者的委曲,因为肯定是有人责怪,才会有“无咎”的辩解。
六四爻爻象为“”,《临》卦卦象。临的本义为居上视下、观察,故有此观察效果之辞。
危机关头的越位没有错
九五(节):有孚挛如,无咎。
“挛”即拘系、牵系。“如”即顺从。
九五爻爻辞直译的大意为:“只要抱着真诚的愿望,执行强制性的措施使他们顺从,也没有过错。”
这段爻辞来了一个问题,就是对谁“挛如”?理解这句爻辞要结合后一句“翰音登于天,凶”的爻辞以及《既济》、《未济》两卦中“曳其轮,濡其尾”的爻辞来分析。“挛如”指的就是“曳其轮”,就是拉起了陷入困境的国家和民族这部大车。“翰音登于天,凶”就是“濡其尾”,就是指作者因为得罪了天子之后而产生的名声受损的不良后果,这也是本段爻辞和上一段爻辞两次出现“无咎”的原因。作者在为自己“凶”的处境鸣冤呢。因此,这段爻辞可以译为:
“只要是抱着真诚的愿望,即使是采取强制性的措施挽救处于危难之中的国家政权,使之恢复和平安宁,也没有过错。”
九五爻爻象为“”,《节》卦卦象。节有行为节制之义,虽然方法不妥,但愿望不坏,行为有节,故有此爻辞。
上九(中孚):翰音登于天,贞凶。
“翰”即锦鸡,俗称山鸡。“翰音登于天,贞凶”的字面含义为:“锦鸡的鸣叫声传入天空之中,要认识到将产生不良的后果。”为什么锦鸡的叫声传于空中就将产生不良的后果呢?因为锦鸡美丽、漂亮,人们喜爱它们的羽毛,加之其肉质鲜美,是人们可口的菜肴,所以锦鸡历来就是猎人们捕杀的主要对象。而锦鸡一般生活在低矮的灌木丛中,轻轻“咯咯”地叫唤,极少高飞、高叫。“翰音登于天”就是锦鸡高飞之义,不正是自我暴露目标吗?所以说“凶”,将产生不良的后果。但这句话与“中孚”的主题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它还是一句比喻。比喻为人臣者的行为不能触犯君王的权力,否则就会带来麻烦。
本卦九二爻爻辞有“呜鹤在阴”句,句中的“鹤”是比喻君王,而这一爻的“翰”为锦鸡。翰与鹤相比属于小鸟,但其位置只在鹤之下,而在其它鸟类如斑鸠、麻雀之上,因此,这里的“翰”是比喻诸侯大臣的,以“音”比喻其行为。“登”有超过之义。“天”比喻君王、天子。
“贞凶”可以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作告诫词用,提醒受教者注意此问题,相当于说“要认识到将产生的不良后果”,这种解释符合《周易》的基本功用;一是作为作者自己的辩护词,相当于说“我知道这样做的不良后果”,这样解释符合本卦卦爻辞第一人称的写作特点。我以为这个词是一个双关用语,两种解释都正确,表面上看是在提醒受教者注意,实际上又是在说:我知道功高震主的不良后果。“翰音登于天”又有什么样的不良后果呢?文王姬昌的六年牢狱之灾就是因为他“积善累德,诸侯皆响之,将不利于帝”的好名声而带来的“凶”的结果。文王父亲公季也是因为连续打胜仗,加之其“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而誉高震主的原因惹来的杀生之祸。现在有一些人一生为人正派,又有能力,有学问,可算又红又专,但就是不得志,其原因恐怕也得从这方面找一找,看自己在行事时是否忘记了领导而过于猖狂。
上九爻爻辞大意为:“正如美丽锦鸡的鸣叫声如果传入天空,就会遭到猎人的捕杀一样,为人臣者的行为如果触犯了自己的君王,也易于遭受打击。我知道这种行为将产生的不良后果。”
这句爻辞实际上是作者周公在从另一个角度为自己解脱。意思是说:我为什么不起篡政夺权之心呢?除了以上说的一些理由之外,我也知道与王作对不会有什么好处啊,这么简单的道理我还能不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