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罗马人的故事04·恺撒时代(上)》的开篇部分曾引用萧伯纳的一段话:
深谙人性弱点的莎士比亚,也无法探知尤里乌斯·恺撒等英雄人物的伟大。《李尔王》虽堪称杰作,《恺撒大帝》却并非佳品。
顺着萧伯纳的逻辑,莎士比亚的另一部作品《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自然能归入佳品之列。
克娄巴特拉千里奔赴被远征失败击溃了自信的安东尼身旁,同时还带来了对败军而言至关重要的资金与物资。屋大维娅率物资前来时,被安东尼命令留下物资独自返回罗马,克娄巴特拉面对的可不是这个结局。对安东尼而言,克娄巴特拉的存在本身就是针强心剂。而对于克娄巴特拉而言,安东尼必须振作起来,如果他一蹶不振,那么克娄巴特拉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因此,34岁的克娄巴特拉极力激励47岁的安东尼,忘记失败,重整旗鼓,再度远征。安东尼和他的部下都已失去了再度征战帕提亚的自信和欲望,因此,再度出兵的目标已转向了比帕提亚实力逊色一筹的亚美尼亚王国,远征时间定于次年,即公元前34年春。送安东尼出征后,克娄巴特拉又先行返回埃及,在亚历山大为安东尼准备凯旋仪式。
说是远征亚美尼亚,实际上不过是远行而已。此时亚美尼亚国内正处于王位纷争的混乱中,安东尼趁着亚美尼亚军队尚未整编成形之际,并未经过哪怕一次堂堂正正的决战,就轻松地收服了亚美尼亚。随后安东尼急忙与亚美尼亚国王缔结和约并正式退兵,因为此时的他已无法忍受与克娄巴特拉长期分离了。
议和的结果是亚美尼亚王国和安东尼代表的罗马结成同盟关系,这对罗马民众而言本非坏事。但安东尼为了巩固两国关系而促成的另一件事——安东尼为自己和克娄巴特拉的儿子与亚美亚尼王国的公主定下婚约——却在罗马人中间掀起了轩然大波。在罗马人看来,安东尼率领的由罗马公民组成的罗马军团属国家公共财产,并不能为一己私欲滥用,因此,安东尼在国内的声望一落千丈,同时克娄巴特拉的浅薄也将安东尼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尽管凯旋名不副实,克娄巴特拉仍决定为安东尼远征亚美尼亚举办所谓的“凯旋仪式”,并且将仪式地点定在埃及的首都亚历山大,这显然又一次点燃了罗马人的怒火。
克娄巴特拉究竟有没有理解凯旋仪式在罗马人心中的意义呢?
对罗马人而言,凯旋仪式并不仅仅是罗马公民欢迎远征的将士归来,为庆祝胜利而举行的仪式。凯旋的队伍要登上卡匹托尔山感谢众神之后仪式才宣告结束,人们互相庆祝,感谢众神才是罗马凯旋仪式真正的意义所在,因此,并非在任何地方都能举行凯旋仪式。如果不是在守护罗马的众神休憩地,也就是首都罗马举行的话,凯旋仪式就失去了意义。多神教的罗马人虽也接纳埃及人信奉的奥西里斯和伊希斯,但仍以守护自己的朱庇特(宙斯)、朱诺(赫拉)、密涅瓦(雅典娜)、马尔斯为尊。如果克娄巴特拉是为了向罗马传统文化挑战而特地在亚历山大举办凯旋仪式的话,这个愚蠢之举不得不让人怀疑她的智慧。此外,为了满足爱人的心愿,身为罗马人却在埃及举办凯旋仪式的安东尼,也诚如西塞罗的评论:“无论精神还是肉体都与角斗士并无二致。”因为真正的智者,即使无法将其他文化吸收为自己的一部分,也会尊重它。
凯旋将军驾着罗马式的四匹高大白马拉的战车,在埃及民众和希腊裔埃及居民的围观下,穿过亚历山大,停在王宫前。克娄巴特拉扮成伊希斯女神,坐在高高的黄金御座上等待着他。年届48岁的安东尼从未享受过象征罗马男子最高荣誉的凯旋仪式,而这次在异国的凯旋仪式,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克娄巴特拉御座旁,摆着同样由纯金打造的宝座,空候着从战车上下来的凯旋将军。两人手边并排安置着四个略小一号的宝座,是13岁的恺撒二世(小恺撒)、6岁的龙凤胎以及2岁的幼子的座位。龙凤胎和2岁的幼子为克娄巴特拉和安东尼所出。
罗马凯旋将军对民众发表宣言,包含如下内容:
一、因克娄巴特拉曾与恺撒有过正式婚约,他们的孩子——13岁的托勒密·恺撒——确为恺撒嫡子。
二、克娄巴特拉为女王,同时托勒密·恺撒为国王。
三、将幼发拉底河以东的亚美尼亚王国、米底亚王国及帕提亚王国赐予6岁的亚历山大·赫利俄斯,将昔兰尼加和利比亚两国赐予克娄巴特拉·塞勒涅。此外,将叙利亚和奇里乞亚,即幼发拉底河至达达尼尔海峡(今)的叙利亚和小亚细亚赐予2岁的托勒密·菲拉迪鲁法奥斯。
四、包含以上全部领土的埃及帝国由克娄巴特拉和托勒密·恺撒共同统治。
以上消息传到罗马人耳中无异于掀起了惊涛骇浪。据历史学家记载,克娄巴特拉可谓一时风头无二。仅为罗马将军的安东尼为了满足心爱的女人,居然敢将罗马霸权统治下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东半部分,以及罗马行省和同盟国相赠。而克娄巴特拉此时并不仅仅是一个女人,还是一国之君。但她竟敢索求并坦然接受这一切,已经完全不像君主所为,不知是不是极度的自负蒙蔽了她的双眼。
安东尼公布上述决定的同时,往罗马送去两封信:一封给屋大维娅,要求离婚;一封给屋大维,要求正式将罗马世界东西两部分分而治之。
大多数罗马人都为安东尼的行为瞠目结舌,但屋大维依旧不失冷静。这位已经30岁的领袖,既没有正面回答安东尼的任何要求,也没有拒绝与谴责。他利用现任执政官的身份,立刻召开元老院会议,会上通过如下决议:
一、公元前43年结成的五年为期的“后三头政治”,到公元前38年已经续约,同样仍以五年为期。此后不再进行第三次续约。
二、安东尼在埃及做出的所有决定,均未通过元老院会议审议,因此无效。
三、将罗马世界一分为二的提议与恺撒遗愿背道而驰,故不列入会议议题。
以这种方式处理完安东尼的要求后,屋大维立刻回到了伊利里亚战场。屋大维深知自己与安东尼的较量早晚会爆发,因此,制伏伊利里亚地区极为重要。然后必须着手的是舆论宣传战,这比真刀真枪的战争更为有效。恺撒的年轻继承人深知伺机而动的道理,同时也知道机会还是要靠自己创造。宣传战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策动整个罗马世界反对安东尼,反对克娄巴特拉。虽然此前通过元老院会议结束“三头政治”,成功地剥夺了安东尼的正式地位,但这还不够,还要煽动起民众的反安东尼、反克娄巴特拉的情绪,烘托他们的对手——屋大维——立场的正确性,这也是非常必要的。